盡管最近一階段股市的大幅震蕩使不少投資者愁眉不展,但回憶起今年上半年的大牛市,不少投資者還是有滋有味的。在這輪讓人驚嘆的大牛市中,賺錢的不僅是投資者,證券公司的收益也許更為豐厚。這幾天,證券公司開始陸續公布它們的半年報,其利潤上升幅度令人咋舌。光大證券上半年實現稅前利潤32.47億元,同比增長近9倍。廣州證券上半年實現將利潤3.49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8倍。一些尚未披露半年報的證券公司,也頻頻傳出好消息,比如有報道稱,宏源證券預計凈增長22倍。證券公司因此而被輿論譽為“最賺錢行業”。
證券公司成為“最賺錢行業”,這很好理解。上半年的大牛市吸引了大量投資者進場交易,在成交屢創天量的情況下,證券公司即使是坐收交易傭金,也可以賺得盆滿缽滿。滬深證交所近日分別披露的最新一期會員交易情況顯示,我國三大券商中國銀河、國泰君安和申銀萬國上半年的總成交金額就分別達到3.69萬億元、3.38萬億元和2.72萬億元,根據這樣的成交量,即使是以1.5%。的交易手續費計算,這三家公司的傭金收入就可以超過百億元大關。這樣高的收益,不讓它成為“最賺錢行業”都難,試問在這半年里,還有哪一個行業的盈利水平能夠超過證券行業?
回想起前幾年一些證券商因市場低迷而陷入困境,有的甚至走上破產之路,看一看券商們今日的牛氣,給人的感覺實在是“冰火兩重天”。但是,我們在為證券商能夠交出這樣漂亮的一張成績單而高興的時候,卻必須指出,證券商成為“最賺錢行業”,并不是整個社會的福音。證券公司從事的證券經紀業務,是一種中介服務,從其行業地位來說,屬于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構成中一般不可能占據主導地位。但是,證券公司過高的收益容易對其他行業形成巨大的心理影響,從而不利于產業發展的平衡。舉一個發生在資本市場上的例子,有不少上市公司因為參股券商而成為上半年市場中的熱門股,成為市場的惡炒對象,以至市場上形成了一個“券商概念股”。但是,看一看這些股票所屬上市公司的利潤構成,其中有一些卻是主業凋零,參股券商的未來紅利分配成了其利潤構成的主要內容。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做足了所謂的“券商概念”,卻無心于主業經營的提高,對于這些上市公司來說,這未免有點本末倒置了。
證券公司成為“最賺錢行業”,還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證券行業內部競爭并未充分展開的現實。同銀行一樣,我國的證券公司還基本屬于“官辦”狀態,受著較強的業務管制,雖然證券公司數量不少,但卻是“千司一面”,行業內部競爭更多地只是局限在低水平的搶承銷權、拉客戶上,無法推出更多的靈活手段。別的不說,即以在上半年券商利潤構成中占據大頭的交易傭金來說,證券公司基本上不能自由定價,這與資本市場的自由經濟屬性其實并不完全合拍。前幾年,當市場持續低迷時,為了吸引客戶,有些證券公司曾提出減低傭金,但卻被有關部門視為不正當競爭而喊停。現在,隨著股票交易印花稅的提高,傭金與印花稅兩者相加以后,投資者普遍感覺交易成本太高,但證券公司的傭金卻是鐵板一塊,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利于證券公司以優質服務來吸引投資者,擴大市場的。
由于我國證券公司在發育上尚處于不夠成熟的階段,業務創新能力較差,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靠天吃飯”的水平。上半年火熱的資本市場使證券公司的創利水平出現了巨大的飛躍,但是,隨著這輪行情的過去,所謂“最賺錢行業”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最近以來,滬深兩地股市的成交量已持續大幅減少,這種情況如果沒有大的改變,證券公司下半年的創利水平就不可能保持上半年的水平。因此,證券公司不能沉醉在上半年“普降甘霖”之后的收獲上,更不能躺倒在“最賺錢行業”這個榮譽上安度太平日子。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開放度的日趨提高,國際市場上的知名證券公司正在以各種方式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因此,證券行業的競爭將在更高一級層面上展開,這對我國的證券公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希望,我國證券公司能夠抓住目前的有利時機,苦練內功,積極創新,開辟新的盈利渠道,創造新的盈利模式。這樣,即使市場再度陷入持續低迷,證券公司也能夠具有足夠的風險抗衡能力,不致于像以往那樣,市場一旦轉勢,就陷入困境。(羽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