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說,美國黑石集團正在中國尋找股權投資目標。如果收購成功,這將意味著已經入股黑石集團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剛投出去的錢又“流回”國內。一些專家擔心,這會導致央行不得不再次對沖外幣資產,相當于二次結匯。流動性過剩和央行的對沖壓力又增加了。
黑石青睞中國市場
5月20日,籌備中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與黑石集團簽訂協議,出資30億美元購買當時即將上市的黑石集團不超過10%的股份。這被業內看作是外匯投資公司的第一筆海外投資。
當時中方負責人表示,看中黑石的重要原因是它在中國沒有任何投資。投資美國的私人股權投資公司,可以有效分流和運用巨額外匯儲備。
簽約時,黑石集團董事長史蒂夫·斯瓦茨曼毫不掩飾對中國市場的濃厚興趣,他說“這增加了我們對投資中國的熱情”。
在外匯投資公司看好黑石集團的同時,黑石集團已經將投資目標瞄準中國企業。近期有媒體報道,黑石集團正與中國藍星集團進行商談,準備購買其股權。
事實上,對中國市場感興趣的國外私人股權投資公司遠非黑石一家,凱雷、新橋資本、摩根士丹利等都曾向中國企業拋出“繡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11月,私人股權機構在中國內地的投資規模達117.73億美元,居亞洲首位。
應避免外匯投資回流
外匯投資公司成立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中國的外匯儲備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是為了減少央行對沖外匯流入的壓力,避免國內流動性過快增長。為此,社科院世經所所長助理何帆認為,如果黑石旗下的基金進入中國,就相當于拿著外匯投資公司的錢投資中國市場。中國的外匯資產出了一趟國,又以外幣資產的形式回來了。而央行則不得不對一筆錢沖銷兩次。這樣的外匯投資顯然不僅不能減輕央行壓力,反而使其操作更加被動。
另外,有業內人士擔心,如果有實力的中國企業被海外私人股權投資機構收入囊中,對中國經濟發展未必有利。因為這類收購的結果往往是,這些中國企業隨后會通過各種形式實現境外上市。這樣,所募集的外幣資金將再次匯回國內。因此,不能忽視這種行為給資本和外匯監管帶來的困難。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諸建芳指出,從資金角度考慮,黑石投資藍星的確會導致外匯資金回流,不符合平衡國際收支的政策意圖。不過,從全球化和經濟開放的趨勢看,外資流入中國進行產業重組和并購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這應該是一筆中長期投資,不是受重點監控的短期投機資金。綜合來看,相信政府有關部門會從產業屬性和戰略安全的角度謹慎做出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