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央行發布《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平穩實施一周年》報告,在總結一年來匯改所取得成就的基礎上,央行表示,將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提高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在作為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附錄的這份報告中,央行表示,將繼續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的要求,統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發展外匯市場和改進外匯管理,有序推進各項改革。
報告指出,央行將進一步促進貨物和服務貿易便利化,逐步由經常項目強制結售匯制度向意愿結售匯制度過渡,創造有利于企業“走出去”的外匯管理政策環境,抓緊完善短期資本跨境流動監測、預警體系,維護國家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劍平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下一步中國著力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化解由于經濟結構性問題帶來的外匯儲備余額不斷增長的趨勢。因此,匯改將下一階段的主要目標定位于鼓勵企業“走出去”,可謂抓住了重點。
他認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企業可用人民幣換得更多外匯,再加上現在我國強有力的外匯儲備基礎,正是企業“走出去”的最佳時機。應鼓勵有競爭性的企業到競爭激烈的海外發達地區市場去,學習先進技術、掌握當地發展動態。只有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立住腳,中國企業才能成長為真正成熟的企業,獲得永久不衰的地位。
丁劍平告訴記者,目前外匯市場交易量還不大,下一步隨著強制結售匯制度的淡化,企業將獲得更多的自由度,交易量會逐漸增加,再輔以做市商數量增加,使市場流動性加大,價格更趨合理,外匯市場的彈性和穩定性必將進一步增加。
報告同時也指出,央行將著力促進外匯市場發展,完善外匯市場風險計量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市場結構和交易方式復合化發展,增強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鼓勵金融機構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進行金融創新,為企業、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避險產品,拓寬市場投資渠道。
對此,丁劍平向記者表示,目前我國避險工具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遠期外匯市場的發育不成熟。遠期外匯市場不完善是由于我國的利率結構與國際市場還有差距,而這又是因為資本項目管制所導致。這些因素環環相扣,后面一環的發展在前一環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因此,避險工具的創新關鍵取決于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當資本項目管制逐漸淡化,利率市場化實現,遠期外匯市場將會逐步完善,避險工具也將隨之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