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6日電 據《市場報》報道,日前,中國銀監會銀行監管一部副主任沈曉明警告說,截至到去年末,中國房地產業的不良貸款余額已經達到1093億元,居行業排名第四的高位。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1.5%左右,開始小幅上升。由于貸款期限長,加之房價波動等原因,個人住房貸款開始進入國際公認的風險暴露期。目前中國70.1%的人在購房時需要借助貸款才能順利買房,房貸總數已達2.8萬億。
隱患1掙五千報一萬 還款能力靠虛報
“當初買房時,幾個售樓處的銷售員都對我這樣說,只要填一下個人基本信息就可以了,你的實際收入是多少不用管,我們的律師會給你代辦好貸款手續。”2004年初在通州區某中檔樓房置業的劉進先生表示,自己買房貸款的過程幾乎毫不費力。不僅是劉先生遇到了這樣的優待,其他很多樓盤的銷售人員在向顧客推銷房子的時候,都會“適時”地提供這種方便。個人貸款時需要被評估的收入水平、工齡、公司性質等硬性指標,在相關人員一番“包裝”下,都能順利過關。在北京個別樓盤的售樓處,甚至坐著一些專門為買房人辦理貸款手續的“中間人”,每辦成一筆貸款他們會向買房人收取800-3000元不等的“手續費”,而售樓員為了能盡快賣出房子,也經常在買房者和這些中間人之間充當連線搭橋的角色。
曾專程去多個售樓處“蹲點”,以了解商品房按揭風險根源所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的房地產金融專家劉維新表示:“購房者在辦理商品房按揭貸款時,如果實際月收入只有5000元,通過開發商的‘代辦’,報到銀行時購房者的月收入可能就變成了1萬元,而基于這些不實收入所發放出去的貸款,就是目前銀行房屋按揭的隱患所在。”
出于對銀行個貸不良率上升的隱憂,銀監會曾在2004年9月出臺的《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風險管理指引》中對個人房貸進行了多項規定。“盡管《指引》對個人按揭貸款的風險管理規定非常細,但各級商業銀行在執行時肯定還會存在很多問題。事實上,目前有很多銀行都無法真正掌握貸款人的實際收入、資產擁有情況和信用情況。”劉維新研究員分析說。
隱患2 以實物抵貸款 銀行無奈成當鋪
“打個比方吧,一個人買了一輛15萬元的車,首付3萬,還了兩年多貸款后,利率上漲了、車卻降價了。現在同樣的車10萬就能買了,而繼續還貸的話還要多支付給銀行利息。這時車主就會放棄繼續還款,索性把車抵給銀行。”談到房貸風險時,中國銀行的李先生給記者舉了個例。
李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說房貸有風險,是因為房價未來幾年是否會降價、泡沫是否會破滅都關系著貸款者的還款信心。“目前,北京一些銀行已經相繼出現車主要求停止還款,以車抵貸的情況了。如果房價也像車市一樣,出現價格大幅下跌、利率上漲的情況,那么消費者是否繼續還款就會受到考驗。”對此,李先生表示:“以前大家都認為銀行是抵押貸款,沒有什么風險,大不了就收回貸款人的房子、車等抵押物,可是未來幾年如果這些資產的價格大幅度下跌,銀行的利益就很難保證了。”
專家認為,目前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不良率上升隱憂的背后,就是由于對按揭貸款者償還能力和償還意愿的無法確認。這在目前投資性按揭購房者不斷增多的背景下顯得更為明顯。劉維新表示,根據保守估算,像上海、北京、杭州這樣的城市,商品房購房者中投資(投機)性購房者所占的比例至少在20%以上。“當這種投資性購房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通過金融手段來限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一旦經濟波動來臨,整個行業的風險將會立即顯現。”
隱患3 銀行面臨“順周期”之惑
“購買60萬元的房子,按照貸款成數評估價的80%,個人可以從銀行貸款48萬元,而通過中介的‘工作’,貸款成數可以有條件的再放寬一成,多貸幾萬元。這在未來將造成新增的房貸壞賬。”監管部門認為,現階段各銀行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風險向銀行信貸轉移的可能性。如果受年終指標的壓力而放松授信標準,意味著對將來風險管控的不負責任。
其實,去年底央行上海總部的統計就已經顯現出來,受房貸存量連續數月“縮水”之累,上海個人房貸壞賬正呈升高態勢。業內人士指出,樓市景氣時做高房價而變相零首付等炒作行為,給銀行信貸埋下的隱患已開始顯現,銀行成了物業的最大買家。
近日發布的《2005-2006中國銀行業競爭力評價》顯示,2005年中國各主要銀行的信貸依然偏重于房地產行業。根據國際經驗,個人房貸風險暴露期通常為3年-5年,而中國住房信貸業務是最近4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中國銀行業已經進入房貸風險初步顯現期。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大部分銀行貸款未能擺脫“順周期”的行業投向結構,即集中于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房地產、制造、通訊等行業。由于房貸比重較大,且時間已經累計數年,住房按揭貸款風險很可能在今后幾年集中爆發,特別是一些出現房價泡沫征兆的地區,比如上海、北京兩地。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貸款行業結構較為合理的只有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他們共同的特征是貸款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受宏觀景氣度影響較大制造業貸款在16%左右,僅相當于其他銀行的一半;而較低風險的交通、能源、通信行業貸款比例相對較大。對此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教授陳學彬認為,房地產信貸泡沫的出現一般會在過度投機的市場中,合理進行貸款在各個行業中的分配應該引起每個銀行的重視。(董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