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數年努力,今天陜西水源區——陜南三市28區縣已實現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其中,污水處理廠30座,日處理能力48.75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73.7%,排放標準均達到一級B;建成運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28座,日處理能力0.39萬噸,處理率達78.5%。”據負責我省漢丹江流域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的陜西省住建廳王光榮處長介紹:“我省下一步的目標是,水源區內,要加大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的建設密度,3萬人以上的城鎮將均列入其中”。
在水源地人口密集的城鎮規劃和建設“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無疑是國家為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永續”運行而“勾勒”的頂層設計。建設的初步成效已經顯現,據陜西水源地城鎮化重點發展區域——安康市最新反饋的信息:“兩廠”建設,全面改善了中心城區、縣城污水直排的現狀,大幅度減少了生活垃圾、污水對漢江的直接污染。全市沿江7縣區、約200多萬人口,每年廢水排放量5600多萬噸,其中生活廢水5300多萬噸、占94%,年產生活垃圾50多萬噸,21個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建成前,大部分的生活廢水和垃圾沒有得到有效處置。僅2013年,全市11個污水處理廠和10個生活垃圾填埋廠共處理生活污水2211萬噸、生活垃圾36萬噸,削減化學需氧量11500噸,氨氮削減1400噸。通過監測數據看,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漢江8個斷面監測數據顯示各斷面水質均達到水質目標要求、達標合格率100%,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Ⅱ類地表水標準。
在水源區采訪時,不論是縣上,市上,甚至是省上,幾乎所有人都是信心滿滿,但是“七個字”卻令人印象極為深刻,“建廠容易運行難”。
鎮巴縣住建局局長李仕林焦慮道:一是城區管網建設還沒有100%覆蓋,雨污沒有徹底分流,還存在管、溝結合的方式收集污水,形成了部分地下雨水進入了污水管網,進水量偏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資金缺口過大所造成,期望上級能安排部分專項資金,力爭用三年時間建成獨立、完備的排污管網設施;二是我縣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偏低,2013年污水處理費僅收取19.2萬元,而全年運行費要達4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