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以環境為代價” 代價沉痛
王志遠
經濟學上有一條著名的曲線,叫做“庫茲涅茨曲線”,說的是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隨著經濟增長呈先加大后減小的倒U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格羅斯曼和克魯格等經濟學家把“庫茲涅茨曲線”的思想應用到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當中,于1995年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該假說認為,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也有倒U形曲線關系,即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呈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達國家在工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無一例外都出現過嚴重的環境污染,這正好印證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說法。從1952年倫敦霧災到1955年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污染事件,再到1962年德國魯爾工業區的霧霾災害,這一切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環境退化超過一定的生態閾值,生態平衡就變得不可逆轉,解決環境問題將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德國魯爾區空氣質量的改善既得益于本國的多方治理,也得益于歐共體的統一環境政策。魯爾區今天的一切與政府的決心和民眾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盡管這樣,德國人也依然為他們的“環保夢”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但是他們堅持了下來,而且正在朝著下一個夢想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