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開的資料顯示,該礦區高峰時每月產石墨3800多噸,全年消耗的礦石近200萬噸。而提取石墨后產生的廢沙、廢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被直接排放到河道中,大量的廢沙使河床增高。
于是,石墨礦導致河道被阻、黃沙在雨季淹沒農田。
2007年,當地僅被污染的土地就達到了500畝。
據陶鈞介紹,污水和礦渣漫到耕地里后,土地板結,嚴重的不能耕種,輕微的減產。
該縣分管林業的副縣長李海告訴記者,這個該縣最大的尾礦庫,已經被鑒定為危庫,直接危及下游居民的安全。
“興和縣石墨礦區居民受到尾礦庫潰壩、生存環境惡化的多重威脅,居民整體搬遷迫在眉睫。”興和縣人民政府在2010年3月2日的相關報告中說。
據了解,該礦影響當地11個自然村、3500戶居民,受害農田則達8000多畝。目前157戶、487名村民,已搬走。黃土窯村村民也將搬遷。
1.3億難治小縣沙塵
當地在學大寨時草原造田使土地嚴重沙化,10年前即被列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重點旗縣
在興和縣,風沙漫卷歷來已久,縣林業局局長常興回憶,在該縣城關鎮23號行政村附近的公路上,過去風沙大的時候小車都無法通行。
在今年3月27日,常興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經驗交流會,他說,興和沙化及水土流失面積約12.3789萬公頃,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34.9%。“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是興和縣生態環境的主要特征。”
該縣大庫聯鎮黨委書記楊振東認為,當地風沙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形成的。
據楊振東介紹,該鎮北面過去是草原,進入農耕社會不足100年。農業學大寨年代開始開發草原造田,導致植被破壞,風沙日益嚴重。占地約95萬畝的該鎮,而沙化面積約40萬畝。
2000年,國家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興和縣被列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重點旗縣。
興和縣林業局官員稱,沒有納入項目工程之前,興和治沙基本處于地方政府自發狀態,而至今年財政收入僅1.2億左右的興和,不可能拿出太多錢治沙。
楊振東告訴記者,未納入國家項目前,該鎮從1995年開始推行退耕還林,但處于無償種樹造林治沙狀態。
“納入國家項目后,國家財政每年撥給興和治沙的資金近2000萬元,下達的治理任務約6萬畝,地方財政有時會配套撥一點資金?!备笨h長李海介紹,至今國家已投資約1.3個億用于興和治沙。
李海介紹,地方財政的配套資金,常常會因為財政困難而無法到位。而以目前興和的沙患現狀,每年2000萬的投入明顯不夠。
“國家財政撥款,是按每畝100元補助的。但是這個標準是2000年定下的,現在每畝100元只夠買樹苗,人力、水源等開支完全不夠?!崩詈Uf,資金短缺仍是治沙難的一個瓶頸。
常興介紹,今年是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開始第十年,興和累計完成工程林業建設項目任務78.81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2.93萬畝,封山育林37.49萬畝;退耕還林工程造林84.32萬畝。
“治沙任務”延遲完成
縣林業局局長認為,大旱為首要敵人,致使去年新種的植被90%旱死
副縣長李海的感受是,早些年興和縣的沙塵暴一年20多次,漫天黃沙,三五十米外就看不到人了。
他說,興和縣全縣面積約500萬畝,有100多萬畝耕地,其余地方都屬于需要治理的范圍。
縣林業局局長常興認為,連年的大旱,加劇了興和縣有效植被的減少。用他的話說,“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植樹造林的存活率最近幾年一直不高?!?/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