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5日,江蘇省無錫市黿頭渚風景區太湖邊部分水域積聚了大量的藍藻。近日,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藍藻的生長進入高峰期,太湖部分水域漂滿厚厚的藍藻,發出一股腥臭味。據介紹,藍藻的出現主要是有機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所致。 新華社發(張立偉 攝)
9月2日,合肥市南淝河入巢湖口段水草叢生。 近期,安徽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發布8月份安徽省重點流域水質月報,報告顯示巢湖湖區水質由上月中度污染降為重度污染,水體呈中度富營養狀態。 新華社發
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中國水資源條件發生明顯變化,極端水旱災害事件呈頻發與并發趨勢。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中國缺水近400億立方米。
土壤、大氣環境亦不容樂觀。由于擔心北京空氣質量影響健康,一些國家甚至建議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不要提前到京,而有的國家和組織要求部分奧運項目異地舉行的聲音也不絕于耳。
我國的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還多;我國的沙化及強沙化趨勢土地面積達45.3億畝,占國土面積的近三分之一。上世紀末的三大環境突變災難(1996年黃河斷流266天、1998年全國洪水泛濫、2000年全國沙塵暴頻發)、2005年末的松花江污染和今年江蘇無錫的太湖藍藻暴發導致的水荒事件,不僅在中國老百姓心中產生一波又一波恐慌,也使國際社會針對我國的環境責難加劇。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環境保護到了極其嚴峻的時刻,已經臨界進入預警時代。
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國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2800多億元,占GDP的10%左右;全球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我國占了16個;世界銀行中國污染報告稱,中國每年約有75萬人由于空氣污染而早亡。
這些數據和征兆說明,中國將迎來環境災難高發期。如果我們現在不采取非常的、堅決的措施,若干年內我國將面臨環境災難,其規模、頻度、嚴重性將史無前例,將非常嚴重地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成果。一些國際觀察家也警告說,環保問題將是中國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進入預警時代的中國環保需要上、中、下完全貫通的大動作,不可懈怠。可以說,預警對象選擇、全新的預警方法研究和創新的預警模型建立,需要上至中央決策,中至環境管理、行政保障、財政支持,下至橫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具體實施。在不遠的將來,如果我們能夠對確定的中國環保高危城市、河流等及時發出預警信息,并采取得當措施,確保其不出大的環境污染事故,將是中國的大幸。
然而,最近《瞭望》新聞周刊的環保專題調研小分隊赴多個省市采訪時看到,一些地方的污染問題仍然嚴重,環保舉措仍是說得多,做得少。記者所見所聞,更多的感觸是痛心和憂心,如果我們再不采取斷然措施,我們的環境問題將帶來難以逆轉的災難。
當今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舊式工業化道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劉書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