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三峽辦主任汪嘯風
(攝影 中國網 胡迪)
2007年11月27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三峽辦主任汪嘯風等介紹三峽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并答記者問。中國網進行現場直播。
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三峽工程是治理開發長江的骨干工程,也是有利于優化生態環境的生態工程。三峽工程蓄水后防洪作用大大發揮,生態效益日益顯現,尤其是通過控制洪水流量、減少洞庭湖淤積和枯水期補水增加下泄流量,對改善長江中游河道及航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峽工程26臺發電機組全部投產后,與燃煤火力發電相比,每年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億噸。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三峽地區的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多級環境監測網的監測結果表明:三峽工程施工區和移民安置區環境質量總體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峽庫區長江干流水質總體穩定,以優于Ⅲ類水質為主;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庫區泥沙來量下降,水庫泥沙淤積量少于預期值;水庫誘發地震維持低強度水平,對大壩安全不構成影響;三峽水生和陸生珍稀動物、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庫區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總體進展順利,地質環境未見異常。三峽工程建設開工以來國家投入了大量防治專項資金,進行地質災害專項治理,有效避免和減少了地質災害。156米蓄水以來三峽庫區沒有發生重大地質災害和因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事件。
黨中央、國務院對三峽工程的環境影響研究和評價工作,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作出了部署和安排。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專家們提出了一批有關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利弊影響的研究成果和評價報告。隨著我國環保法規的完善和生態環境科學的發展,三峽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不斷深入。1984年,國家把三峽工程的生態與環境影響列為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進行研究;1986年至1988年,國務院組織了55位包括生態環境學、社會經濟學、移民、水利、泥沙、醫學、電力、氣象、航運、文物、地質等方面的專家,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集中研究。在三峽工程提交全國人大審議前的1991年,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和長江水資源保護科研所聯合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次年2月國家環保局對報告書組織了審議?!秷蟾鏁丰槍εd建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利弊作出了科學結論,“主要有利影響在長江中游,主要不利影響采取恰當的對策和措施后可以大大減免,生態環境問題不影響工程的可行性,總的來說,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利大于弊,同時還提出了一批減免負面影響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項目,并列入工程概算”。反復論證,為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批準三峽工程提供了詳實的科學依據。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方面十分重視論證過程中的不同意見,并在許多關鍵問題上采納了不同意見。因此,三峽工程的反復論證過程是國家民主決策的典范。
三峽工程開工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峽工程的生態與環境保護十分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三峽庫區和壩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一是加強了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污染治理。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了《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從2001年起到2010年,國家共安排392.2億元國債資金用于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污水處理廠與垃圾處理場建設,以及工業點源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工程、基礎能力建設和船舶污染治理等。目前,三峽庫區城鎮已建成58座污水處理廠和41個垃圾處理場。為確保三峽庫區污水處理廠能夠正常運行,國家采取了“以補促提”的措施,安排專項資金進行補助,逐步實現污水處理市場化運營。同時,大力發展沼氣建設,實施測土施肥,控制面源污染。還開展了三峽庫區船舶防污染及治理工作,建立了三峽庫區船舶防污染應急反應機制。
二是加強了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工作。2002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目前三峽地區二期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已全部完成,三期地質災害應急治理項目中的涉水項目已基本完成,并建立了庫區地質災害防治與預警體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庫區人民生命財產和水庫安全。
三是實行政策調整,減輕庫區生態環境壓力。黨中央、國務院為減輕三峽庫區承載空間的生態環境壓力,對三峽庫區部分移民實行了外遷安置,對高耗能、高污染的工礦企業實行了關、停。先后外遷移民19萬多人(安置在沿江沿海等發達省、市),關停搬遷企業1500多家,發展環保型企業,有效減輕了庫區人地矛盾和工業污染。
四是開展了三峽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設。根據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和初步設計的安排,三峽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設主要分為兩大類,即陸生植物保護和水生生物保護。十幾年來,國務院三峽建委辦公室相繼組織實施了湖北宜昌大老嶺植物保護區建設、湖北興山龍門河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工程、古大樹木保護工程、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搶救性保護等陸生植物保護工程建設項目;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工程和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工程。長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魚類救護中心也已完成論證,即將啟動實施。
五是組織實施了三峽工程珍稀魚類增殖放流。開展增殖放流是對魚類資源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三峽工程樞紐初步設計報告專門安排了珍稀魚類放流項目和資金。2005年初,農業部組織編制了三峽工程珍稀魚類增殖放流實施方案,組織各有關單位和沿江各省市開展了珍稀魚類和經濟魚類放流。據統計,2005年和2006年兩年,共放流珍稀魚類51萬多尾,其中中華鱘約20萬尾,胭脂魚近30萬尾;放流重要經濟魚類約二億七千萬尾。并加強了放流跟蹤監督監測、效果分析評價等工作。
六是加強了科學研究和生態建設試點。三峽生態環境十分復雜,論證階段有些問題尚不清楚,需要在監測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十幾年來,在水污染控制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生態建設研究和環境監測與管理研究四個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同時,大力開展生態治理試點、試驗,探索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有效途徑。
七是開展了施工區環境保護工作。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按照《三峽工程施工區環境保護實施規劃》要求,嚴格了施工區環境保護,在施工區建成了生產廢水處理設施,對竣工的施工現場及時進行了綠化,對垃圾進行了集中處理,確保了壩區群眾生活用水質量,保護了良好的施工區環境。
八是建立并完善了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1995年,在國務院三峽辦的組織協調下,由國家十幾個部委和相關部門組建了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對三峽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全過程跟蹤監測。該系統的監測內容涵蓋了水文水質、污染源、魚類及水生生物、陸生動植物、局地氣候、農業生態環境、河口生態環境、人群健康、庫區社會經濟環境等諸多方面;監測范圍以庫區為重點,延及長江中下游乃至河口相關地區;監測方式采取了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站網相結合,實現了“點線面”相結合的時空監測體系。2002年啟動了三峽工程生態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工程,在提供信息服務、信息共享、信息發布、信息綜合分析和動態信息集中管理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自1997年起,國家環??偩置磕晗驀鴥韧獍l布《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該公報現已成為我國目前跨地區、跨部門、多學科的生態環境監測重要資訊期刊。媒體只要認真注意,都能及時了解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及有關數據。
此外,中國水利、農業、林業、環保、交通、建設和衛生等相關部門和行業根據職責分工,也都在積極開展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三峽水庫在每一期蓄水前,都進行了徹底的庫底清理工作,并建立了干支流水面飄浮物打撈機制。三峽水庫管理立法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水庫可持續綜合利用規劃也在抓緊制定;庫周綠化帶工程和示范區建設已初具規模;蓄水后泥沙沖淤有關科研課題已納入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傊龒{庫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