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工作人員打撈中華鱘死尸。當天,湖北省宜昌市鎮江閣江邊旅游碼頭發現一具體長3米、體重約300公斤的雌性中華鱘死尸。宜昌市漁政工作人員接到報警后趕到現場,將這條雌性中華鱘死尸拖離現場進行死因鑒定。 新華社發(文振效攝)
今年1月至今,中華鱘、抹香鯨、江豚等大型珍稀水生動物紛紛“落難”長江口,次數竟有6起之多。如此密集的傷亡事件,是天災還是人禍?
昨天(6日),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為此專門召開專家研討會,分析原因,尋找對策。盡管目前分析的一切僅僅還是推測,但多數專家認為,捕撈、航運、圍湖造田等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充當了“幕后黑手”。
集中“落難”異常死亡疑點多
在今年長江口大型珍稀水生生物的“落難者”名單上,記者看到了3尾中華鱘、2頭江豚和1頭小抹香鯨,這些家喻戶曉的名字全都屬于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令人遺憾的是,除1月18日遭漁民誤捕的巨型中華鱘被搶救成活之外,其余全部死亡,其中一尾中華鱘竟被螺旋槳攔腰切成了兩斷,情形慘不忍睹。
除了短時間內的高密度死亡之外,專家們還發現了許多異常之處。首先,6起事件的“落難者”體型較大,基本處于成熟的青壯年期;其次,中華鱘的出沒時間與洄游習性不符;再者,除小抹香鯨擱淺在浦東海邊以外,其余的死亡地點均位于滬崇蘇大橋兩側不遠處。
從死亡原因來看,6起事件中有4起都是非正常死亡。其中,有一尾中華鱘被人發現時已漂浮在水面,尸體發臭卻沒有任何傷口,雖然外皮完好,但內臟已經腐爛,死得很是蹊蹺。而一直以來只在熱帶或亞熱帶海域出沒的抹香鯨為何會擱淺在長江口,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謎。
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科技人員在長江上捕撈野生中華鱘,以便進行人工繁殖(攝于2006年3月20日)
環境變遷令水生動物束手無策
由于缺乏嚴密的科學論證,大型水生珍稀動物的集中“落難”引發了專家們的種種猜測。
為何死亡區域和地點相對集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沈新強推測,長江深水航道的建設可能把許多水生生物的洄游路線規定死了,“想象一下,原本有多個岔道可以自由選擇,現在人為挖出了一條平坦大道,水生動物們也就別無選擇了。”
另一方面,不少專家表示,目前,長江沿岸的灘涂濕地幾乎被占用光了,從上游而來的水生動物千里迢迢游到長江口,一路上很難找到一個歇腳的地方,長江口的淺灘濕地無疑成了它們唯一的落腳地兒。
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程家驊則認為,應該重視環境噪音對于水生動物的影響。“鯨類、豚類等水生動物都是靠聲波來探路,并作出相應判斷的。”程家驊說,水上在建工程發出的打樁聲、機械轟鳴聲很可能混淆水生動物的聽覺,讓它們“找不著北”。
一項由上海水產大學教授楊紅主持的“長江隧橋工程對中華鱘洄游的環境影響監測”初步表明,大橋橋墩讓水流速度減慢,使得中華鱘的通過速度也隨之放緩,這無疑增大了其被誤傷、誤捕的幾率。(記者 任荃 實習生 劉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