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試院日前公布:全國報考2008年北京碩士研究生的人數有21.445萬名,比2007年減少了7127名,降幅為3.2%。這次的考研“降溫”,是繼2007年考研人數一降后的再降,與此相關,還有近兩年一些大學生在本碩連讀期間主動退學的讀研“降溫”,以及碩士們的求職“遇冷”。
2004年,很多高校開始改革研究生學制,應用類學科普遍由三年改為兩年或兩年半學制。當時,許多本科生的考研動機就透著無奈,“本科畢業工作不好找,繼續讀研可以緩解心理壓力”。然而,擴招、改制和繳費樣樣都趕上了的研究生們在拿到碩士學位轉入求職時,才發現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不再強調高學歷,在“工作難找”的現實里,一些研究生感到“讀研無用”。
本科生就業難,讀研后找工作同樣難已是不爭的事實。有研究生名分,卻缺乏研究能力是原因之一。“用人單位不會看重你每門課考得好不好,而是直接給你個東西,看你能不能做出來”。面對這樣的要求,有的研究生不免捉襟見肘。考生單純為求職而謀高學歷,不僅讓學術界失去了選拔人才的綜合標準,也讓考生失去了對教育投資取舍的考量尺度。
應該看到,放棄考研的人數增加,還與公費讀研逐步被取消有直接關系。它促使學生在選擇考研的心理上發生根本變化,從只為了求職而謀高學歷,轉向挑一個價格合理又適合自己發展的研究方向。相信隨著未來幾年更多的高校取消公費讀研,由單純為求職而謀高學歷所導致的研究生教育泡沫化的“學歷病態心理”會有所弱化。
不可忽略的另一組數據似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正由“學歷崇拜”到“名校崇拜”的轉型:報考2008年北京碩士研究生人數超過萬人的唯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莫屬,這4所高校的報考人數合計占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所有報考人數的三成,說明考生對名校研究生教育回報的預期寄予更多厚望。已有17所名校正在作為以完善科研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和資助制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質量的長效保障機制和內在激勵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試點。硬性規定導師培養出來的研究生要有能力,要能創新,這正是吸引那些真正有志讀研者的根本舉措。(周大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