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用主動的姿態選擇人生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成大學生就業新趨勢
北京待遇豐厚的外企、觸摸學科前沿的科研機構和吉林省選調生,面對這樣一道人生選擇題,你會如何作答?
畢業典禮剛結束兩天,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2012屆博士生謝曉丹就打好行裝,告別熟悉的老師同學,同身為北京大學2012屆生態學博士的新婚妻子湯璐瑛一起踏上了遠去吉林的列車,用行動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到基層去,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書寫青春!
就在這個夏天,全國有680萬大學生面臨著“去向何方”的選擇——這道選擇題,不僅關乎理想,也植根現實;不僅影響個人發展前途,也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而在他們當中,越來越多的人像謝曉丹一樣,帶著理想和對未來的思考,讓“到西部去,到基層去”成為畢業季里最“潮”的選擇。
謝曉丹說,形容這次離開的詞絕不能用幾年前公眾熱議的“逃離”,而是堅定了信念、明確了方向之后的“信心滿滿”,“這一次,我們是在用主動的姿態選擇人生”。
“從農村來,到農村去,農村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農村”
沒有再投一份簡歷,也沒有再找別的工作,從填完吉林省選調生志愿表的那一刻起,清華大學法學院2012屆畢業生徐勃就認定了這是他應該去的地方。盡管有42個省直機關可以選擇,但在選調志愿表上,他卻只寫了7個字:“堅決要求去基層!”
“我是來自江西上饒的農村娃,‘從農村來,到農村去,農村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農村’,是我一直堅守的信條?!闭f起自己當初的選擇,徐勃一臉的理所當然,“我深深了解農村有著怎樣求賢若渴的父老鄉親,也深知科技和文化將怎樣改變一片貧瘠的土地?!?/p>
憑著“從老百姓的柴米油鹽中尋找自我價值”的信念,去年冬天,剛聽完吉林省選調生的政策宣講,徐勃就“攛掇”著同學李洪飛、廖枝飛坐了7個多小時的動車“組團”去吉林“考察”。走大街、串小巷、看城市發展、陪群眾嘮嗑,也在心中不停謀劃著、思考著自己的發展道路。一趟“考察”下來,徐勃人回到了北京,心卻留在了那片火熱的黑土地:“從北京到長春,動車只要7個多小時??晌覀冏呦蚣?,卻經過了漫長的思考。”
現在的他,已經是吉林省永吉縣岔路河鎮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我來自農村,和農民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和農民打交道也讓我覺得特別親切。我有幸到清華讀書,可我身邊還有那么多兄弟姐妹沒有這種機會,我想為他們做些什么,也希望能將自己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從外地回到家鄉,從東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區,作出這樣選擇的,不只是徐勃一個,而是越來越多的一群人。
今年3月在京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白皮書2011》顯示,在進行就業選擇時,越來越多的“北上廣”大學生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北京大學今年有35%的畢業生選擇京外地區,西部的四川、重慶、廣西、陜西等正成為去向集中地;清華大學畢業生的京外就業率5年來也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中山大學今年選擇到廣州以外珠三角其他中小城市、非珠三角地區乃至西部省份就業的畢業生比例已超50%,呈現較為明顯的增長態勢。
“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理性地思考,如何將自己的職業發展和為社會服務結合起來,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土壤,這是一種趨勢,而且是一種好的趨勢。”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熊義志表示,“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區域差距、城鄉差距不斷縮小,要實現這一目標,人才的流動是關鍵。這些大學生的主動選擇不僅將自己植根在廣闊天地,體現了極強的社會責任感,而且也為基層和西部的發展輸入了全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