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原因
有令不行,擇校費不降反升,行情看漲
“想不擇校都難!”一位爸爸,從孩子一上學,就開始研究擇校問題。他分析道:“為什么寧愿花錢也要擇校呢?還不是因為教育資源不均?!彼锌?,“平民百姓要想讓孩子享受相對較好的教育資源,必須掏錢擇校?!?/p>
對此,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為,“小升初”困局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有令不行,政府管理難度大。報告指出,在“小升初”擇校競爭中,政府、學校和市場、家長和學生是三個主要的利益相關方。一方面,主張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國家意志、法律規定非常明確,一方面,市場推動和家長的擇校需求十分強勁。在這一過程中,真正軟弱被動的是政府管理。
在這種情況下,多元擇校架空免試就近入學。在90年代,“小升初”政策明晰而簡單,即考試入學為主和極少數的擇優入學,保送生不足5%。隨著“占坑班”、推優、特長生、條子生、共建生等擇校途徑的增多,通過劃片、電腦派位免試就近入學這一“小升初”最基本的入學方式逐漸萎縮,參與電腦派位的人群已從起初的80%以上降至不足50%。
在“小升初”的升學競爭中,少數重點學校為提高升學率搶挖優秀生源,人為地將好學生集中在一起,形成重點學校教學質量高的假象,進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擇校生生源和高額擇校費。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的“馬太效應”日益嚴重,形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怪圈:擇校費收得越多,名校資金就越充分,師資隊伍就越雄厚,教學設備就越充足,教學水平就越高。學生愿意來,家長就更得掏錢……
2010年底,教育部發布“禁令”,要求各地3到5年基本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問題。但是,廣州、北京、南京等地中小學擇校費不降反升。在一些城市,收取贊助費是合法的、甚至“明碼標價”,各地捐資助學擇校費都看漲,有的已超過10萬元。
思路
取消共建生和條子生,設立學校最高標準
2010年,“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被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義務教育法以及有關地方政策、法規,也已作出明確規定和部署。然而,多年以來,“不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對“牛校牛孩”的強烈追求,使得“虎媽”、“變態娘”越來越多,形成了巨大的慣性;再者,擇校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社會利益鏈,動誰的“奶酪”都不容易。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新浪教育頻道聯合開展的網絡調查顯示,公眾認為治理“小升初”擇校熱需要多項措施合力解決。首選為“均衡教育資源,有效縮小學校差距”,占79.8%;其次為“全面公開的陽光錄取招生程序”,占42.5%;還有40.2%的人認為應該“恢復‘小升初’統一考試”。
報告針對北京市當下“小升初”的亂象,提出“六管齊下”的治理思路——“規范辦學行為、調整小升初政策、縮小學校差距、改革辦學體制、社會監督、教育問責”。具體來看,楊東平給出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2012年,實現取消贊助費和擇校費;2013年,實現取消占坑班,還要調整劃片、擴大就近入學,并且取消共建生、條子生和推優生;在2015年取消初中階段的重點學校,實行示范性高中名額下放,實施教師流動制度以及學校合理布局均衡配置資源。
共建生是北京特色的“小升初”政策,由國家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與重點學校通過“合作共建”,滿足本部門職工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在楊東平看來,北京市義務教育秩序整頓最為艱巨的任務,是取消共建生和條子生,而這項措施的本質是限制權力。調查建議,首先公開政府機關與名校共建的狀況,逐漸減少名校招收共建生的比例,到2013年全部取消。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等國家機關要做出表率,率先取消與名校共建的制度。從現實出發,在條子生短時間內不可能徹底取消的情況下,可借鑒一些地方的做法,建立公正的程序,限制比例和數額,條子生需通過市、區教育局領導班子集體討論決定。
在報告中,給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設立“最高標準”似乎是一條頗為新穎的思路,以此來限制示范校過度發展和豪華學校的出現。國家的財政教育經費,原則上也不應再投向重點中學。(張爍 董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