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免費學校能讓更多孩子上學
新京報:你2007年調到吳起當書記,高中免費教育隨后推行。這在當時很少見。一些人認為這與你個人的風格和經歷有關?
馮振東:1997年,我就是延長縣分管教育的副縣長,然后到延川縣、寶塔區、吳起縣擔任黨政正職,這期間我一直都很重視教育。
我生在農村,我知道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學,可以節食縮衣、任勞任怨。
我在吳起提出,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更多的老百姓,而公共財政用在教育上普惠性更廣。建設一個高檔賓館,窮人不可能來住;建設公辦免費學校,更多的孩子就能來上學。
新京報:教育投入大、見效慢,很多地方領導寧愿搞開發區、建大樓。干一屆就調走了,這個政績可能就不是你的了。
馮振東:作為一個領導,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政績觀。不是錢賺得越多,就越有價值,不是官做得越大,就越有價值。
如果辦事為了讓領導高興,為了讓上級提拔,就不會得到老百姓贊同。因此,掌握公共資源的領導,必須解決好為誰執政、怎樣執好政的問題,真正做到在公共資源的使用上,讓大多數老百姓受益。
新京報:吳起為什么把公共資源優先分配到教育,而不是別的方面,例如醫療?
馮振東:公共財政的蛋糕就那么大,這主要是如何分配的問題。不管你把公共資源分配到哪個地方,只要所做的事情普惠性更強,就可以優先考慮。
即使有人反對也不敢說,擔心被百姓罵
新京報:因為吳起免費教育,國內有輿論開始批評那些比吳起更有錢的縣。有沒有擔心冒出風頭,而受到壓力?
馮振東:陜北這邊有句話,“我穿我的紅繡鞋,管去他人怎么說”。只要對老百姓有利,我們想清楚了,就不怕別人說。
新京報:當年,這是一個重大決策。有經過專家評估或者人大審議嗎?
馮振東:我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注重調研。先做調研,然后讓職能部門拿出意見,交由常委會研究該怎么辦,最終形成共識。常委會之前,我和縣長會與人大、政協提前溝通。所有預算都是經過人大批準,由縣政府執行。
新京報:常委會上有爭論嗎?常委會幾次通過的?
馮振東:沒有大的爭論。一次就通過了。
新京報: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嗎?
馮振東:我們認為,在教育上花再多的錢,都浪費不了,都是值得的。我想,即使有人想反對也不敢說。不是因為我書記的權力,而是擔心老百姓罵。
把石油資源轉移到人力資源
新京報:石油畢竟有限。有一天吳起的石油沒了,免費教育還能不能執行下去?
馮振東:吳起石油維持50年沒問題。再過30年,年齡大的全部納入養老保險,即使吳起沒油開采了,年齡小的可以到其他地方創業。日本沒有資源照樣發展得很好。假如吳起人人有技能,人人成為企業家,完全可以走出“油主沉浮”的命運。
新京報:陜北的神木、府谷等地方,都是靠資源發家,目前都在搞免費醫療、免費教育。作為地方當政者,選擇高福利,是否是平衡貧富差距或穩定社會的手段?
馮振東:教育和醫療與其他項目功能不同,這不是發救濟款。教育的功能是讓孩子上得起學、上好學、提供一個發展的條件。優先發展教育,是把現在的石油資源轉移到今后的人力資源上。
新京報:5000萬元,對于你們縣財政意味著什么?有壓力嗎?有多大的持續性?
馮振東:我們培養出來的是人才,你要相信財富是不斷增長的。現在我們靠石油,將來我們靠人才。有人才在這里搞發展,現在財政收入12個億,也許以后是30個億、50個億。所以,5000萬元是沒有壓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