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年1月1日起,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就要正式啟動公司制運行了,這將是我們出版社發展史上的新起點、新契機、新機遇。”身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的“最后一任”社長劉臣談及出版社未來的發展時顯得躊躇滿志。
按照教育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要求,首批列入高校出版體制改革轉企試點的19家單位將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改制工作。坊間的期待是,高校出版社轉制有望成為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的一個先進典型。
根據教育部和新聞出版總署共同制定并下發的《高等學校出版體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高校出版社必須滿足以下條件,才算真正改制“達標”:一是學校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出版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出版企業;二是出版單位通過清產核資,完成資產評估、產權登記、以及資產授權經營工作,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三是出版單位的出資人身份得以確認,出資人權利得到明確,資產經營責任制得以建立;四是實行企業財務、稅收、社會保障和勞動人事制度,建立適應市場需求、調控有力的經營管理模式。
作為19家試點單位之一,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年底啟動轉制試點,先后進行了清產核資、資產評估、企業法人登記等工作。今年6月,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其更名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自此其轉制工作進入實質階段。
其實劉臣剛剛接手這家出版社兩年時間,在他看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沒有生存壓力,但有發展壓力”。目前,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在校生大約有287萬人,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80%的業務與電大教學資源息息相關。也就是說,背靠著電大數百萬規模的學生資源,這家出版社的小日子可以過得很滋潤。
但長期以來,劉臣卻有一種未雨綢繆的憂慮感。他說,“高校出版社不能僅僅滿足于為教學服務,還要逐步開拓為社會讀者服務的領域,學會‘兩條腿’走路。”他的想法是,如果社會化圖書的品種能占到全社的2/5,即800種,同時收益能占到四成,那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就可以實現兩條腿“平衡”走路了。
為此,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進行了種種嘗試。去年9月,該社成立了社會圖書選題策劃編輯中心,面向社會大眾開發各種圖書選題。在新的業務模塊中,引入了社會力量、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一年來這個僅有五位編輯兩位編務的7人編輯中心組織策劃了社會圖書新品種151種,目前已出版了70多個;涵蓋了證書教育、高職高專和中職中專教育、自學考試、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考試、大眾讀物等領域,其中《吳淡如超人氣說話術》、《中關村第一村民的創業傳奇》等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尤其讓他感到欣喜的是,這個新成立的小小的社會圖書選題策劃編輯中心竟然在全社產生了“鯰魚效應”。一年來,出版社不僅出版品種增加了,而且內部人員的思想觀念也有所轉變,同時也激發了部分編輯的自主策劃選題的熱情。
劉臣顯然對出版社改制后的前景充滿信心。他的目標是,經過5-10年的努力,將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打造成遠程教育出版行業的旗艦企業,成為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出版行業的知名企業,構建服務于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的學習資源平臺。具體目標是: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5%,到2015年達到8億元;種類達到2000種,其中電大學習資源1200種,社會圖書800種;利稅平均每年增長10%,到2015年達到1億元;優秀教材達到100種以上。
“改制”是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一項重大工程,千頭萬緒,利益相關。劉臣坦言,改制成功與否的關鍵是管理體制和法人治理結構,高校出版社的管理本來就是多頭線索,存在著各種利益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何況這次是全新的體制架構。劉臣給出的解決辦法是,“一社兩制”。事實上,這也正是所有面臨改制的高校出版社共同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