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北京大學表示相信高中校長會珍惜自己的榮譽,但一些公眾卻對此并不看好,在網上進行的調查中,有超過80%的網友反對這一做法,認為校長推薦很可能造假,可能會滋生更大的腐敗。
熊丙奇說,如若不進行中學和大學的改革,不完善自主招生評價體系,只單獨強調某一個環節的“公信力”,其效果只能是適得其反,這不利于自主招生改革的有序推進。
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一中教師戴冬寧認為,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學生中學階段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綜合表現的打分,這種做法本身值得肯定。“但這種評價有什么標準?對于一些涉及主觀價值判斷的素質,如果也要給出硬性的評定結果,則容易給腐敗以可乘之機。”
一些基層教師認為,在綜合素質和高招掛鉤的過程中,有的中學難免會為了升學率而美化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山東某縣級中學一位老師坦言,學生的綜合評價信息表都是老師填,隨意性很大。
由于學生品德在老師評價下差異不大,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將來能過“素質關”,不得不逼著孩子進行考試競爭之外的“才藝大比拼”。呼和浩特市市民田甜說:“孩子恨不得從娘胎里就要學習琴棋書畫了,家長辛苦,孩子也累,這就是素質教育所要的嗎?”
內蒙古化德縣的初中教師任海軍說,“素質高考”應考慮城鄉差別。“城里孩子有條件學才藝,不少農村家庭還負擔不起孩子這類費用。高考是農村孩子走出去的橋梁,新改革要求的那些素質對農村孩子來說是否過高,會不會造成新的不公平?”
顯然,綜合素質評價,應盡量排除學生因為經濟條件和區域差別而造成的才藝差異因素,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各種因素的權重。
“素質高考”呼喚配套改革
人們期待的“素質高考”不可能脫離基本國情和教育發展階段單兵突進,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
熊丙奇認為,以往高考改革中的自主招生改革,以及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嘗試存在三大問題:一是改革沒有突破統一高考的框架,其實質是通過“多次考試”為“一次考試”服務,非但沒有減輕學業負擔,還增加學生負擔;二是強調學校的自主權,而忽視學生的選擇權;三是沒有推進配套改革。
“針對上述問題,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必須在中學內部和大學內部同步改革”,熊丙奇說,“這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使高校的行政權和教育權、學術權分離,讓校長的權力得以制約;二是使中學的評價體系與大學的招生評價體系接軌;三是使自主招生公開透明,讓與推薦權、招生權接近的人受到監督。”
“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和建立嚴格的獎懲機制,也是高考配套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山東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說,如果發現學生檔案失實,就要對學校領導和直接負責的教師問責,還要充分發揮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管作用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
內蒙古教育廳廳長李東升表示,高考改革不單是考試形式的改革,應該是整個教育教學的改革,改革的最終目的還是讓素質教育在日常教學中能夠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新華視點”記者 張麗娜 孫聞 張曉晶 吳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