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我們再聽聽另外一位教育學者的看法,我們來連線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熊丙奇先生,熊教授您好。
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你好。
主持人:
山東臨沂師范學院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把對學生的評價,很重要的這么一個決定,是不是錄取他的這種機制,放到了高中時期的評語上,您怎么看待這種做法?
熊丙奇:
剛才勞教授已經講到了,它這個學院的做法并不是最新的做法,為什么會變成今天引起大家的關注,我們可以看到以前這種1:1.2投檔的比例變化的一個過程。最初的時候,1:1.2,它是學校在執行過程之中,學校在操作的時候是學校有自主權的,后來由于它的標準不是特別清晰,因此就被社會指責這其中有潛規則。
后來隨著學校應對社會的質疑,就推出了兩項做法:一個就是在高考之前,實際上就是事先確定學生是不是優秀生或者優惠生,給優秀生和優惠生適當的一個錄取的優惠照顧,比如說達到投檔線之后加20分,或者加10分,或者加5分排序,但是這樣一個做法后來又被認為是有權勢交易。因此隨著這樣一個不斷的質疑,學校在操作1:1.2這樣一個投檔比例的時候,就越來越不敢再加上其他的因素來考察,而完全實行從高到低分數這樣的錄取。
2007年的時候,復旦大學就率先提出取消校內的優惠加分,也就是說取消優惠生和優秀生。
主持人:
熊教授我打斷您一下,剛才我們說到山東臨沂師范學院這種方式,它把這個考核很大程度上交給了高中,它以高中的評語來考核一個學生,但問題是高中的評價是不是可靠,另外班主任的評語是不是就是準確無誤呢,因為如果這個做不到的話,對孩子來說可是影響他一輩子的一個事情。
熊丙奇:
對。為什么說有這么大的質疑,剛才我們有這個演進過程,發現高校對學生的評價是靠不住的,因此大家有質疑。現在把高校評價學生的權利,轉移到由高中來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實際上同樣靠不住的因素也存在。因此大家認為,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來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評價,它的公平性如何,它的公信力如何,因此這個問題如果沒有解決的話,那么這個質疑肯定是不會消除的。
主持人:
好的,謝謝熊教授,稍候我們會繼續連線您。
勞教授,剛才我們也問到熊教授,關于怎么讓班主任老師的評價更客觀。因為臨沂師范學院的同志本身也說了,他這里面有一些不規范的東西,但問題是怎么能夠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公平、客觀?
勞凱聲:
我想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也是最近幾年,高等學校考試錄取逐步的走偏,走向只側重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考察,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我覺得既然是綜合評價,它應該有足夠多的方面和足夠多的信息,來提供給一個評價者,讓他可以全面地來衡量一個學生他實際的水平怎么樣。如果說我們現在只是通過一個方面,比方說我們只通過這個學生所在的高中的班主任老師他填的一張表格,那么這張表格的片面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只是一個人的觀點。
主持人:
我們再看一下這個學校它是怎么進行考核的,它說要看幾個成績,高考的語文成績、會考的語文成績、修讀的語文成績,這些成績要看,這是硬的,還有中學的評價,評價里面還有六大因素,我們看有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健康、審美表現,您覺得細化到這些了,能不能考核出這個學生的素質來?
勞凱聲:
的確是一些大的方面,就是這些大的方面,我們還要把它分解成可以比較,可以量化的要素。
主持人:
比如說。
勞凱聲:
比如說一個人的道德水平,這種道德水平它會表現在很多方面,個人的行為方面,社會的公益的意識方面等等。我知道在國外,很多國家在錄取一個學生的時候,它會考察他的這樣一些方面的情況怎么樣,比方說他做社會公益方面的工作做得怎么樣,他需要出示這方面的證明;他做社會工作,比方說我是某一個組織的一個領袖,是這個教堂的某一個合唱隊的聲部長等等,這樣表明他做社會工作的這樣一種才能。
所以我想這樣一些東西能不能來比較,關鍵是看它是不是獲得了客觀的信息,如果能夠獲得客觀的信息,應該說他還是可以比較的。
主持人:
應該說高考是保證一個社會公平的底線,那么我們今天關注高考的嚴肅性還有公平性,高考的任何的纖毫變動,都會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那么人們在關注錄取學生標準的同時也有其他的擔心,我們的節目稍候回來再說。
主持人:
采用綜合素質考核這樣的一種方法來決定是否錄取一個學生進入到大學,人們還有一個很深的擔心,就是是否會出現城鄉差距而造成的在錄取學生時候的一些標準的不同。
(播放短片)
解說:
高分退檔的背后,誰來保證公平。公平,成為不少媒體評論此次山東臨沂退檔事件的關鍵詞。一種普遍的擔心就是,作為錄取依據的綜合素質評價會不會將一批農村學子擋在校園之外。
12名被退檔的學生,究竟是因為哪一項綜合素質評價被退檔?他們是否像一些媒體猜測的一樣,來自基礎教育并不發達的農村,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向臨沂師范學院招生辦求證,但負責人表示,根據相關規定,他們不能透露學生的個人信息。
事實上,人們的這種擔憂是有現實依據的,因為招生中引入綜合素質評價,已經被很多人認為城市考生受益更多,推進迅速的自主招生就是一個例證。
這是吉林大學在今年1月份公布的2009年自主招生實施辦法,其招生對象與條件之一是:具有文學外語方面的特殊才能,高中階段獲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前20名),或全國創新作文大賽優勝獎(前20名)等,或出版獨立創作的文學作品,且高中階段學習成績一貫優秀者。這樣的要求對于一些生活環境、教育環境相對于落后的農村生源而言很難達到。而吉林大學的錄取結果似乎也印證了這種現實。我們專門登錄吉林大學網站進行查閱,發現在吉林大學之后公布的自主招生名單上,31名入圍者大多來自各大中城市的重點高中。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今年,我國共有76所高校作為自主選拔錄取的試點院校,且大多為國內名校,而作為一般本科的臨沂師范學院只是山東省僅有的兩所試點院校之一,未來高校的招生制度改革無疑還會進一步擴大,如何在招生改革的過程中兼顧對農村學生的公平,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略的問題。
主持人:
勞教授,今天我們努力了一天,試圖能夠得到這12名被退檔學生的信息,但是我們沒有得到,于是也就不能給公眾解除這些方面的疑慮。根據您在教育方面的觀察和研究,當大學自主招生的時候,是不是會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城市學生受益的要遠遠多于農村學生的受益?
勞凱聲:
我想這是可能的五。也就是說,如果他在做對學生進行綜合考察的時候,他如果側重的是城市文化的取向,比方說他更多的測試的題、測試的范圍是以城市文化為主,那么這時候對于農村出生的學生來說,顯然是不利的。
主持人:
您看臨沂師范學院,實際上它的六項考核標準里面有兩項,比如說審美與表現,運動與健康,這跟農村的考生似乎就不搭邊。
勞凱聲:
對,因為實際上現在很多城市的家庭對自己的孩子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比方說帶著他們去做藝術、體育方面的(培訓),參加一些特長班,所以我想綜合素質不等于特長,如果綜合素質就等于特長,那么顯然城市考生比農村考生來說,在這點上,他的起點要高得多,對于農村考生來說,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