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統計局舉行改革后首發布會 三數字最關鍵 -教育部否認已形成高考改革方案 逾八成學生認為難覓到理想工作 -多省市下調工資指導線 或拉大收入差距 上半年全國稅收下降6% -上半年銀行新增貸款7.72萬億 增32.8% 中投231億美元凈利潤詳解 -國內首家金融產業基金在上海成立 近八成基金每份分紅不足0.1元 -三部委高官表態穩股市 10只股票先受益 滬深市值3天蒸發1.4萬億 -湖南百名塵肺病民工獲特事特辦承諾 陜西鳳翔數百孩子血鉛超標 -我國甲流發病略回落 仍面臨重癥危險 7成網友贊成看病預約掛號 -30家房企欲圈錢千億 揭秘熱錢為何進股市棄樓市:預判房地產政策 -國家統計局將推遲至11日公布CPI和PPI數據 公告 今年數據一覽
首頁>>教育動態
中科大前校長朱清時:年輕人要避免被文化垃圾淹沒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08 月 11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知識多不等于創新能力強

2008年日本獲得物理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益川敏英,之前從沒出過國,連護照都未辦過,從來不出席國際會議,被稱為“土包子學者”。因為他對英語一竅不通,從小文科成績就不好,在班上平均學習成績只是中等。

這位科學家的經歷在中國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他在中國沒法升遷,沒法評職稱沒法當干部。在中國,英語不好,很多事情都被卡掉了。”

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出國考察的知識分子,朱清時院士對中外教育思想有了一些比較和思考:家長和社會對學生的學歷要求都越來越高,教育者追求給學生灌輸越來越多的知識,我國培養的博士有一半被選拔做了行政工作……這背后是中國教育思想的極大誤區:大家以為知識越多學歷越高創新能力就越強。

朱清時說,有時候知識多可能會局限一個人的創新能力。科學史發現,一個人創新能力最強時,往往是年輕時,那時知識并不多。

知識多為什么會約束創新能力?朱清時就此解惑:知識多確實有助于創新,前提是你的知識是對的而且自己已經消化它。但如果你掌握的知識多了,其中有好多是錯的,是被誤導的,或者你對知識食而不化,你遇到問題后要在知識堆先轉一圈,哪還顧得上思考。

在朱清時看來,好奇心、想象力這些對創新最重要的東西,是與生俱來的,只不過我們的學生在上小學時,這些能力就慢慢被扼殺了,學生們都被逼著去背課本、背老師講的答案。

洞察力也是創新能力的核心。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當年留學芝加哥大學時,上量子力學課,老師泰勒是美國氫彈之父,世界級的大師,上課從不備課,他天才橫溢,想到哪兒講到哪兒。但由于不備課,上課時有時會犯錯誤,有時走入陷阱。楊振寧最感興趣的就是看泰勒一步步走入陷阱,又怎么一步步走出來。“泰勒走到陷阱時,腦袋就像天線張開四處探測看哪里有出路。”

“現在,我們的教育亟待改革,應該從學生培養的好奇心和興趣起步!”

年輕人要避免被文化垃圾淹沒

朱清時告誡現場上百名前來聽講座的年輕學子,人的精力有限,讀書要少而精,“不要被知識垃圾、出版垃圾淹沒。”

朱清時與年輕人分享自己的上網心得:我發現上網很可怕,因為網上信息太多了,一個鏈接接著一個鏈接看下來,一晃幾個小時就過去了,好像看了很多,但是沒有時間思考,腦子還是空空的。就好比一個家里很清爽,看著就容易安靜下來,如果陳設很多,看著就耗費人的精力。所以我現在要寫文章時“不敢接電話,也不上網”。

而一些年輕人遇到的問題則讓他有些憂慮。前不久,朱清時和自己的博士生就專業研究方向進行探討,本以為學生會動腦筋自己想,但幾天后學生們都在網上搜來一大堆資料。“就是陷入網上的東西了,沒有自己的想法,而這些往往是垃圾。”

朱清時希望學生要少接觸信息垃圾。博學從少讀書開始,花少量的時間,掌握最本質的東西。(雷宇 原春琳 朱娟娟)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上一頁   1   2  



相關文章:
中國公辦幼兒園大幅減少 政府投入不足是主因
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與去年同比穩中有升
高校學子就業引關注 逾8成學生認為難覓理想工作
教育部回應相關報道 否認已形成高考改革方案
人才藍皮書調查報告:博士畢業生月均工資4814元
教育部8月15日起開通貧困生資助熱線電話
我國擬規定企業按比例從職工工資提取培訓費
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條例(征求意見稿)(全文)
圖片新聞:
中國近30年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5% 遠低GDP增速
北京奧運會一周年 全民健身浪潮席卷全國[圖集]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