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結束,各地“狀元”即將走上前臺,這個群體的研究專家為此剖析了狀元們成才的窘狀及根源
一年一度的高考9日落下帷幕,全國1000多萬考生走出了考場,他們中的一小部分人很快就會引起媒體和社會的關注,那就是各個地方的“高考狀元”。
高考狀元們走了怎樣的一條路?他們接下來的大學生活以及未來的職場生活又會怎樣?過去的高考狀元的經歷能給后來的學子們提供什么樣的反思和借鑒?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會客廳》欄目6月10日邀請到《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蔡言厚教授,深入解析“高考狀元現象 ”。
蔡言厚教授和他的課題組2007、2008、2009年連續三年發表了《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今年5月14日,中國校友會網又發布了最新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通過對恢復高考30多年來1100多名“高考狀元”的研究分析顯示:“狀元”畢業后職業發展較少出類拔萃,職業成就遠低社會預期。“高考狀元”不杰出的結論,立即引起了社會的熱議。
高校杰出校友罕見狀元
蔡言厚教授開宗明義地說,《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課題組對學生教育成果以及人才培養,是用杰出校友來描述的。而杰出校友,就是這個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最頂尖的部分。調查發現,各個大學的杰出校友,和當年的高考狀元的交集人數不多。
調查中,課題組把高校招錄的高考狀元視作進口,而杰出校友則作為出口來看待。出口這邊,他們選擇的標準是兩院院士和長江學者,這兩項標準是大家公認的,不會有多大的異議。用這兩個沒有異議的東西進行比較,就可以看得出整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和“進口”、“出口”之間的差距。
那么,高考狀元是否也應該在后來的職業生涯當中特別出色,也像高考時一樣排在第一名呢?蔡言厚教授認為,那只是人們的一種期望,做家長的和社會都認為,小時候表現得很不錯,希望你長大以后也能走在前面。但是調查發現,杰出校友那部分當中,沒有發現高考狀元。
《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還發現,在高考中杰出校友成績一般只在第十名左右,也就是說第一名前后的和第十名左右比較一下,在一個五六十人的班級里,十名以后三十名以內那部分,可能出人才幾率還大一點。
專注應試阻礙狀元成才
蔡言厚教授認為,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應試教育,很絕大多數人容易被應試教育所左右,精力全部放到中學、大學里的應試教育方面去了。其實一個人要學的東西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課程考的知識,還有人類交往等等,這些不可能在書本中學到。而不考試的知識可能對人的用途并不亞于必修課知識,對某些人來講,可能不考試的知識比必修課的知識還重要。
蔡言厚忠告,孩子小時候表現不錯,家長不能滿足,要告訴他未來的路還很長,小學、中學只有短短的十幾年,后面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哪怕高考考成了狀元,都不能太滿足。我們有研究證明,高考狀元里,很多人選的都是時髦專業,而不是自己的興趣,也不是自己立志要搞那個東西,比如說人們都說哪個學校好、哪個專業好,我就考哪個,最名牌,最熱門,這可能會給高考狀元以后成才造成障礙。
現在所有的人只追求名牌大學,追求熱門專業,這肯定是不行的。一個人一定要立志,想做什么事情,就要盯住這個東西不放;同時還要勤奮,要苦讀,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成才。
就高考狀元來說,肯定是最勤奮的,但是不能僅僅把勤奮用來對知識的復制,而應該放在對知識怎么運用方面。知識學到之后,如何解決我們的實際問題,解決國計民生的問題,解決人類所存在的問題,你不去思考,而只是滿足于你教我什么東西,我就要復制出來,考100分并滿足于此,都會對最后成才形成障礙。而十名前后的學生,很多人并不過分追求課程考知識,他有很多時間,有自己的興趣,對感興趣的東西他就去花更多的時間學多一些,而對不感興趣的東西可能就比較放松。
蔡言厚舉了個有趣的例子:我發現有些很調皮的學生,成績也不算好,可后來出來相當不錯。我初中時有個同學,一天到晚調皮搗蛋,學習成績不好,當時大家認為他是最沒有出息的,但是后來我聽人說,他當了一個鐵路局的黨委書記,我們原來讀書的時候絕對不會想到他有了這么一個發展前途。
狀元都愛扎堆熱門專業
在《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中,很詳細地分析了上千名高考狀元選擇大學的情況和選擇專業的情況。從1999年到2008年占到被調查的高考狀元的98%,他們選擇高校的前兩名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分別為385人和255人,后面都是十位、個位數了。
蔡言厚教授認為,北大和清華高集中度地吸引高考狀元現象,就是學生慕名,這是很正常的一個思路。但問題出在哪里?出在北大、清華有很多專業,而那些高考狀元不問個人興趣,挑選的大都是北大、清華的經濟管理等最熱門的專業。北大、清華1999年到2008年招收的狀元們,挑選經濟管理、數理化、電子信息的占了絕大多數,高度集中在了這三個專業里。數理化是個基礎學科,學好以后做任何具體的專業都會有好處。但是經管專業就不一定了,經濟管理專業光靠課本學習是不行的,你一定要有實際經驗,沒有實踐經驗,將來讓你領導一個企業,能領導的好嗎?
最有意思的是,高考恢復30多年來,狀元們選的專業都是經濟管理。
當然,狀元們考慮將來的就業情況以及個人的物質生活情況,并沒有錯,但蔡言厚教授認為,都去選這個專業就太集中了,那么多人選這個專業,你再去讀,將來你要站在這個專業的頂尖幾乎是不可能的。你不找自己的興趣,也不考慮將來做什么,只考慮大家說經管專業好,就去報它的名,學了幾個月后覺得不對了,覺得經管不是那么回事,趕快改專業,七改八改,那你這樣弄了以后,你成才的速度與人家一開始就盯著某一個專業相比,肯定要慢。
各界熱捧根在各自利益
高考狀元現在成了一個概念,比如說學生、老師、家長,學生所在的中學,將來要去的大學,社會、媒體還包括商家,哪個層面最需要這個概念?
蔡言厚說,最需要的現在看來是中學和大學,因為一個中學培養一位狀元,整個地位可能馬上就改變了;對大學來講,有沒有狀元來報考我這個學校,對其在全國的地位會產生影響;學生和家長肯定更要向狀元這個方向努力了。至于商家,就是利用狀元的名聲,比如支持一個狀元,比如獎勵一個狀元多少錢,馬上就有媒體報道了,企業也跟著就出名了,他是利用高考狀元。
對于媒體來說,也是這樣的,高考狀元只要出來一個,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就會一窩蜂地撲上去報道,雖然說反對,不宣傳,但實際上那是做不到的。
如果從歷史上來看,高考狀元受追捧也有跡可尋。我們國家有一個文化傳統,那就是科舉制度,科舉才有狀元。不過科舉那個時候的狀元和現在的狀元看起來是完全不一樣的,科舉時的狀元全國只有一個,還是全國第一的,現在的狀元是每個地方一個文科、一個理科,起碼兩個。現在的狀元,是借用古代近代的概念,并且抬到了我們古時非常崇拜的地位上來的。
那么高考狀元這個概念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嗎?蔡言厚的觀點是:不應該這么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