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開放 易接受新鮮事物
在調查中,有64.7%的學生認為責任就是“要為自己做的、決定的每件事情堅持下去并承擔后果”,體現了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能夠比較好地理解“責任”的概念,敢于承擔責任;但也有9%的“90后”認為“應該擺脫責任的束縛,做人開心快樂就好”。
調查顯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規劃;32.2%的人不相信夢想和信念對人生的影響;但卻有77%的“90后”新生對自己“充滿自信”。在接受調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學生認為自己“心態很開放,易于接受新鮮事物”。這表明,隨著改革開放30年來的積淀和我國與國際社會的全面接軌,“90后”大學生不因循守舊,崇尚創新精神、探索精神。
戀愛不稀奇 崇拜政界商界成功人士
調查發現,家長制和與長輩間的代溝是“90后”與家人溝通的最大障礙,近四成學生認為“家長愛限制自己的行為自由,不重視自己心里的想法”是與家人溝通不暢的原因;還有25.5%的學生則認為自己與家長間存在“代溝”。但在關于偶像和榜樣的調查中,八成“90后”大學生在選擇文體明星為偶像的同時,還表示自己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并以他們為偶像或榜樣。
此次調查還發現,有50.6%的“90后”新生承認,自己在進入大學以前就已經談過一次“戀愛”,其中接近10%的同學談過多次。令人關注的是,調查結果顯示,“90后”大學生對于青少年早戀和婚前性行為問題的看法,不會“談虎色變”。在受調查學生中,約有22.7%的新生表示贊成,并認為“自由快樂就好”;另有37.5%的新生在表示贊同的同時,認為“不可輕率、應有責任感”;還有近四成新生表示反對或不愿表態。調查報告認為,這充分表明了“90后”大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方式。另有專家表示,當代青少年對于“早戀和婚前性行為”贊同者居多的趨勢,必須引起各方關注。
調查顯示,“90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主要靠電話、短信和QQ等方式。“發短信和打電話”、“聊QQ”分別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傳統聚會聯誼和信件交流等溝通方式則不被“90后”青睞,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這種方式交朋友。同時,有77.4%的學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會因自己無人傾訴而覺得“莫名空虛”和“無助”。
法學專家忠告要在大學畢業前建立獨立人格
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肖永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與“70后”、“80后”大學生相比,“90后”大學生個性更加獨立,在獨立思考與選擇上,“90后”表現出很高的自主性;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們的思想更為早熟,對每樣事物他們都有自己的見解。他們自信張揚,充滿激情。他們對個人的發展更有計劃性。“90后”大學生意識到肩負的社會責任,他們很少有什么口號,而是更注重實際、實用,他們蔑視形式,不屑口號。這些都是“90后”大學生區別于其他群體的顯著特點。
同時,肖永平還向記者表示,從法學院“90后”大學新生開學兩個月來的表現看,“90后”法學專業大學生有如下特點:一、學習外語的時間遠遠超過用中文學習的時間,外語水平提高很快,但中文表達能力普遍較弱;二、課外的人機交流時間遠遠超過人際交流時間,與人合作及溝通的能力普遍不強;三、物質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與因學業帶來的精神壓力形成越來越明顯的反差,這容易導致“90后”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喪失,嚴重時可能將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
針對剛剛走進大學校門的“90后”大學生,肖永平向他們表達了幾點忠告:“90后”大學生通過在學校未來4年的學習,應該逐步使自己具備多種能力,以適應社會的未來需求。這些能力包括:邏輯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斷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外語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際相處能力,以及跨領域的第二或第三專長,等等。“實踐智慧根源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簡而言之就是正義精神和對社會負責的精神。因此,‘90后’大學生在走向社會、邁向成功之前,尤其需要具備獨立的人格、獨立的靈魂。”肖永平說。(戴長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