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奧運就業者會不會失業?
舉辦奧運會,為北京和各協辦城市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據北京市統計局的分析,2005—2008年4年里,以奧運為背景新增就業崗位150萬個。人們擔心,奧運結束后,與奧運直接相關的就業崗位將陸續取消,就業者是否會面臨失業的風險?
“不會有太大風險。”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開忠說。奧運會后,相關主協辦城市的基礎設施投資規模仍然會很大。北京現在的地鐵還不到200公里,到2015年要超過500公里。按照目前的城市規劃,還有很多投資沒有完成。因此,參與奧運場館建設的就業者可能會轉移到新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
奧運會帶動最大的是我國發展相對滯后的現代服務業,新增就業崗位里有相當部分是在現代服務部門,如金融、通信、郵政、物流、商務服務、廣告等領域。這些就業崗位大部分會穩定下來,按國際經驗大約占20%。
為奧運服務的過程中,勞動者自身的素質和勞動技能有了大幅提高。“他參與過奧運會,在要求十分嚴格的環境下工作過,無論從理念、技能、知識、素質等各方面,都會在勞動力市場上占有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所以也不用過度地擔心。”王一鳴說。
主協辦城市發展的新起點
對北京、天津等主協辦城市而言,奧運不會是經濟發展的分水嶺,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發展的新起點。
奧運會對北京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2001年,北京人均GDP只有3262美元,到2007年已經增長到7654美元。預計到2008年年底,人均GDP將超過8000美元,比2001年增長一倍多。“奧運會結束并不會給北京經濟帶來劇烈震動。”陳劍說。
籌辦奧運的7年里,北京通過一系列舉措調整產業結構,已經形成了高科技產業、金融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四級帶動的格局。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2年的61.3%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73.7%,成為北京經濟新的支撐點,并帶動了很多新投資熱點。“所以在奧運會之后,奧運因素對北京經濟的推動作用應該還存在。”楊開忠說。
在籌備協辦奧運會的7年間,天津經濟增長平均每年接近15%,經濟總量增長了1.4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京奧運會的拉動。”天津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天偉說,圍繞著協辦奧運會,天津建設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項目,對天津的整體承載力有很大的提高。
在青島,奧帆賽的舉行使旅游、物流、服務業、會展業等行業迅速發展。青島市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處處長劉岐濤認為,奧帆賽對服務業的拉動作用將會持續一個較長的時期。
本次奧運會7個主協辦城市中有5個在環渤海地區,王一鳴認為,這對推動該區域的區域經濟合作,擴大對外開放和提升國際影響力有重要意義,也將積極促進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的協調發展。(記者 王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