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啟動內幕
鄧小平批駁“擔心叛逃”想法
1978年12月26日,首批訪問學者在中美建交前夕起程赴美,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事件,成為中國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多位當年的親歷者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決策]鄧小平要求加快留學步伐
“文革”結束不久,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南海聽取教育部關于清華大學工作匯報時作出了關于擴大增派出國留學人員的指示。當時在場的時任教育部外事局副局長的李瓊回憶道,鄧小平當時說,現在我們邁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我們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大學水平,一方面要派人出去學習,這樣可以有一個比較,看看我們自己的大學究竟辦得如何。
“當時我們在留學生管理問題上還有些害怕,擔心叛逃一個不好交代。”她說,“小平同志認為,不能把留學生圈起來,要放開手,讓他們接觸派往國的社會和群眾。留學生不能光學習科技知識,還要廣泛了解國外經濟社會狀況。留學生絕大多數是好的,個別人出一點問題也沒什么了不起。”鄧小平作出指示后,教育部不到20天就拿出了相關報告。
[談判]13天確定留美500人
打通出國留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1978年,中、美兩國曾就這一問題展開過一輪艱苦的談判。今年68歲的中國駐加拿大渥太華總領事館原教育參贊郭儀清是當年談判的參加者。她回憶道,中央作出擴大派遣留學生的決定后,隨即派出了一個訪美代表團,主要目的是落實1978至1979學年中美互派留學生的方案。
談判之初,雙方意見差距較大。談判的另一位參加者、外交部檔案館前館長廉正保說:“一個問題是留學生的人數。我們提出,1978年至1979年派遣500人。美國人覺得太多了。中國教育代表團是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后中國派出的第一個談判代表團,當時中美還沒有建交,在兩國沒有外交關系的情況下,各種具體問題怎樣處理?情況錯綜復雜。”
郭儀清也表示:“對于中國留學生學習的科目,美國方面也很保守。我們想學的是理工科,而他們只希望我們去學語言。”
中國教育代表團在美國逗留了13天,由于談判一波三折,后來代表團分成兩組,一組到美國各知名大學參觀,另一組留在華盛頓繼續談。最后,經過反復爭取,雙方達成了11項 “口頭諒解”。其中明確了 “在1978至1979學年美方接受中方500名至700名留學生、研究生和訪問學者,中方接受美方60名留學生、訪問學者。”
1979年初,鄧小平訪美期間與美國總統卡特簽署關于派遣留學生的正式協議。此后,中國政府和其他國家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定。
■院士談首批留學經歷
選拔第一標準不是政治條件
1978年,清華大學機械系講師柳百成已經45歲了。他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文革”后首批赴美的52名訪問學者之一。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柳百成以“絕大的驚喜”來形容當年的心情。
連過三關被準留美
這樣的家庭背景曾讓柳百成吃盡了苦頭。知識分子在“文革”中被罵作“臭老九”,但柳百成一直偷偷堅持閱讀書籍和期刊。
1978年11月,清華大學機械系得到一個赴美留學名額。柳百成連闖系主任口試、學校考試、教育部統考三關,最終被批準赴美。“當時選拔的第一標準是外語水平,而不是政治條件。相對于‘文革’時期,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柳百成說,“我甚至成了赴美訪問學者團的總領隊,這讓我感覺到,一個任人唯賢的時代真的到來了。”
在機場接見外國記者
1978年12月26日上午,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京接見赴美訪問學者團全體成員。當晚,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和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親自到首都機場為他們送行。如此高的規格,讓大家感到此行意義非同尋常。
當時中美尚未直接通航,訪問學者團由巴黎轉機赴美。在巴黎機場,中國駐法國大使告訴柳百成:“我們得到消息,在紐約機場有外國記者要采訪你們。你們是否接受采訪?”柳百成和其他人商議之后決定:“接受。”他們在紐約機場燈火輝煌的接待大廳里對幾十名西方記者宣讀了他們起草的聲明。
首次接觸電腦
柳百成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了兩年,他最深的感受是,美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令人驚嘆:“當時我還沒見過計算機,而在美國房東家里,三年級的小學生都有了一臺蘋果電腦。”柳百成認為,留學經歷對他的學術成長起到了關鍵作用。 本版稿件均據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