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節 擴大生態產品供給
推進綠色產業建設。加強林業資源基地建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定制化,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綠色產品的需求。建設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花卉苗木示范基地,發展一批增收帶動能力強的木本糧油、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林業生物產業、沙產業、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利用示范基地。加快發展和提升森林旅游休閑康養、濕地度假、沙漠探秘、野生動物觀賞等產業,加快林產工業、林業裝備制造業技術改造和創新,打造一批競爭力強、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和示范園區,建立綠色產業和全國重點林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
構建生態公共服務網絡。加大自然保護地、生態體驗地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開發和提供優質的生態教育、游憩休閑、健康養生養老等生態服務產品。加快建設生態標志系統、綠道網絡、環衛、安全等公共服務設施,精心設計打造以森林、濕地、沙漠、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花卉苗木為景觀依托的生態體驗精品旅游線路,集中建設一批公共營地、生態驛站,提高生態體驗產品檔次和服務水平。
加強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保護與管理。開展風景名勝區資源普查,穩步做好世界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培育與申報。強化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的管理,實施遙感動態監測,嚴格控制利用方式和強度。加大保護投入,加強風景名勝區保護利用設施建設。
維護修復城市自然生態系統。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加強城市綠地保護,完善城市綠線管理。優化城市綠地布局,建設綠道綠廊,使城市森林、綠地、水系、河湖、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擴大綠地、水域等生態空間,合理規劃建設各類城市綠地,推廣立體綠化、屋頂綠化。開展城市山體、水體、廢棄地、綠地修復,通過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措施,實施城市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加強城市周邊和城市群綠化,實施“退工還林”,成片建設城市森林。大力提高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加快老舊公園改造,提升公園綠地服務功能。推行生態綠化方式,廣植當地樹種,喬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長。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發展森林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小鎮。到2020年,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6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9%。
第七節 保護生物多樣性
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觀測。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為重點,開展生態系統、物種、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調查與評估,建立全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和信息平臺。到2020年,基本摸清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本底狀況。完善生物多樣性觀測體系,開展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和觀測樣區建設。對重要生物類群和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及其棲息地開展常態化觀測、監測、評價和預警。
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保護、修復和擴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原生境保護區(點),優先實施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工程,開發瀕危物種繁育、恢復和保護技術,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和野化放歸,開展長江經濟帶及重點流域人工種群野化放歸試點示范,科學進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再引入。優化全國野生動物救護網絡,完善布局并建設一批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建設蘭科植物等珍稀瀕危植物的人工繁育中心。強化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利用監管,開展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及其制品的認證標識。調整修訂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
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建立生物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制度,規范生物遺傳資源采集、保存、交換、合作研究和開發利用活動,加強與遺傳資源相關傳統知識保護。開展生物遺傳資源價值評估,加強對生物資源的發掘、整理、檢測、培育和性狀評價,篩選優良生物遺傳基因。強化野生動植物基因保護,建設野生動植物人工種群保育基地和基因庫。完善西南部生物遺傳資源庫,新建中東部生物遺傳資源庫,收集保存國家特有、珍稀瀕危及具有重要價值的生物遺傳資源。建設藥用植物資源、農作物種質資源、野生花卉種質資源、林木種質資源中長期保存庫(圃),合理規劃和建設植物園、動物園、野生動物繁育中心。
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加強生物遺傳資源、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進出口管理,建立部門信息共享、聯防聯控的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進出口電子信息網絡系統。嚴厲打擊象牙等野生動植物制品非法交易,構建情報信息分析研究和共享平臺,組建打擊非法交易犯罪合作機制,嚴控特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流失。
防范生物安全風險。加強對野生動植物疫病的防護。建立健全國家生態安全動態監測預警體系,定期對生態風險開展全面調查評估。加強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監管,開展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風險評價和跟蹤監測。建設國門生物安全保護網,完善國門生物安全查驗機制,嚴格外來物種引入管理。嚴防嚴控外來有害生物物種入侵,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監測與生態影響評價,對造成重大生態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開展治理和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