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產業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產業發展環境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領域,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出臺《國務院關于印發<</span>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11]4號)的實施細則。研究完善扶持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落實《多晶硅產業準入條件》,加強對行業發展的指導。落實《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研究制定配套行業政策。完善促進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的政策環境,推動安全可靠的軟硬件產品開發和應用。進一步落實擴大內需政策,繼續做好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工作,研究制定家電下鄉后續政策措施,建設完善家電產品售后維修服務體系。推動制定國內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實施。積極推廣LED、OLED節能照明產品。營造芯片、整機、系統互動的產業生態環境,推進電子專用設備首臺套的應用和推廣。
(二)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增強產業創新能力
加大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投入,對核心關鍵領域重大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加快實施“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進一步明確資金支持重點,加強產業鏈配套。充分利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等專項資金,支持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進重點產品示范應用。加大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資金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安全可靠信息技術及產品的行業應用。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細化電子信息領域資金使用方案。落實國家扶持中小企業的各項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服務。
(三)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充分發揮行業管理部門、地方政府在產業轉移和合作中的引導作用,以及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加強規劃、資源和市場的對接,研究制定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轉移與合作的相關政策,建立健全“部省對接、協同推進”的合作機制。推動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福廈沿海等優勢地區向研發設計、服務等產業價值鏈高端延伸,發揮優勢地區輻射帶動作用;立足產業承接地區自身特色優勢,統籌重大項目在中西部地區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合理布局,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產業園區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四)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完善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體系,以產業政策為引導、以產業發展的重點關鍵領域為切入點、以國家重大工程為帶動,積極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取得顯著進展。推動設立產業投資基金,重點關注重大生產力布局,鼓勵龍頭骨干企業開展海外兼并重組和技術收購。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培養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組織體系。支持AVS、閃聯、數字家庭、太陽能光伏、OLED等產業聯盟發展,圍繞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半導體照明等新興領域加強產業創新聯盟建設。
(五)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標準戰略,提升產業競爭優勢
全面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引導企業將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制定相結合,提升產業競爭優勢。建設和完善電子信息領域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定期發布各重點領域知識產權態勢,促進企業提高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知識產權的水平。加快建立電子信息產業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信息采集,及時發布知識產權相關報告,提升行業知識產權預警能力。加強電子信息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繼續以企業為主體制定標準,充分發揮標準化相關組織、相關協會、研究單位等各方面的作用,提高標準化工作水平。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加快研究制定相應技術標準,增強標準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加強重點領域軍民標準資源共享建設,推動技術和標準的雙向應用。推動更多的自主創新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提升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組織重點產品標準化試點示范,加強技術標準與檢測認證的聯動。
(六)加強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加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制定電子信息制造業人才隊伍中長期建設方案。爭取國家人才發展重大項目對電子信息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支持。加快建設和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力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行業信息技術應用人才,重點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以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為依托,建立相應的高端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加強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培訓,提高隊伍整體素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