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面對總體上供大于求的勞動力市場,較大幅度“漲工資”,僅靠初次分配很難,財政的再分配調節該出手時就出手。
為起草黨代會報告,廣西展開了17項專題調研,領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幸福廣西’建設”專題調研,廣西社科聯主席龐漢生深有感觸:“關注民生并不僅僅是給點錢給點物,最重要的是要扶持起大產業。”
中小企業是“萬善之源”,與收入分配狀況密切相關。福建不久前打出了政策“組合拳”,出臺12項金融財稅扶持舉措,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傾斜。
放開放活,降低準入門檻;多予少取,減輕企業負擔……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在各地蔚成風氣。
千招萬招,不能落實就是虛招。倍增落袋不落空,硬標準是關鍵。
山西提出,把就業和群眾收入作為考核各地的最主要指標,推動民生工程由生存型向發展型邁進。
一些地方還把勞動合同簽訂率、社會保險參保率等納入政府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和地方民生建設指標體系。
堅持富民與強省(區)并重、富民優先,更是成為各省區共同的戰略選擇。
讓群眾更加富裕、共同富裕,體現了對我國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的戰略思考。
侯永志說,擴大內需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點,擴大消費需求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而分配結構的優化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關鍵所在。“居民口袋鼓起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消費需求潛力釋放出來,中國經濟奇跡的延續就有了強勁的動力支撐。”
“靠過度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生態為代價換取快速發展的路子,我們不能走,也走不通”
生態立省風生水起:環保倒逼變“灰蒙蒙”為“天藍藍”
這個冬天,灰霾天氣多發,PM2.5這個冷僻的專業名詞“超女”般迅速“走紅”。
明明天空灰蒙蒙的,但環保監測數據卻顯示空氣質量優良。搗亂元兇PM2.5——可入肺顆粒物,由此正式進入公眾視野。
因應公眾期盼和要求,我國首次制定PM2.5的國家環境質量標準,提高“藍天門檻”,倒逼各地著力提升空氣質量。
加強環保,倒逼經濟轉型,提升生活質量,各地黨代會報告著墨甚多:
——推進生態省和綠色江蘇建設,是江蘇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著力點之一;
——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區”,是新疆一切開發建設的遵循;
——繼續推進生態省建設,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前列,是福建的追求;
——走出一條生態立區、綠色崛起之路,是廣西的選擇。
不少省份在黨代會報告中都將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宣示以生態立省、立區,打造生態品牌。其中戰略意圖,契合了當今世界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也順應了我國國情新的基本特征——資源相對短缺、環境容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