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地王”再度涌現之專家看法
在人大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看來,“地王”再度回歸,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他認為這一方面說明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還談不上緊張,而流動性過剩的大環境下,資金涌入土地市場不過是資本逐利的正常表現而已。至于所謂“逆勢躁動”一說,劉元春認為此次樓市調控,仍舊未觸及到更深層次的制度問題,地方政府作為土地市場的利益相關方,出現調控政策執行不力、陽奉陰違的情況亦屬平常。
華創證券地產分析師楊現領,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則指出,地王的再度出現有兩個信號意義:其一是從開發商的角度看,地王本身即代表著他們對未來市場的判斷,這是一種市場行為,預示著資金流狀況較好的開發商對后市仍積極看好,布局未來;其二是從政府調控的角度看,歷次調控之所以難以有效抑制房價,根本原因即在于地價難以下跌,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仍難以弱化。這在部分程度上也反映出,當前地方政府“以土地經營城市”的理念未能改變之前,房地產調控也只能是階段性的,調控的壓力也將持續存在。
各地“地王”逆勢躁動,表明部分房企的確“不差錢”;同時,似乎也昭示著調控之路愈發漫長修遠。
樓市調控徘徊在“疏”“堵”之間
《史記·夏本紀》篇記載,帝堯之時,洪水滔天,百姓不勝其苦,群臣推舉鯀對洪水進行治理。據傳,鯀以土“堙”(堵塞)洪水,九年而“功用不成”,反致九州動亂。而其子禹受命治水后,順應規律,以一個“疏”字訣,歷經十三年的時間治水成功,開山拓地之余也對各地情形進行了解,能夠因地制宜而終平定天下。
“疏”與“堵”,因手段不同而致結果相悖的程度,一至如斯。而在記者看來,“限購令”以及阻止過剩的流動性進入到房地產市場可以說起到的是“堵”的效果——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言簡意賅的概括了“調控難”的6大原因:一是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對住宅的旺盛需求;二是民間資本投資領域過窄;三是全球化的熱錢涌動與人民幣升值預期相結合;四是房產持有環節稅收的制度缺失;五是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六是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上述問題糾結在一起,“限購令”并不能長期阻擋中國人民購房的熱情,更何況各地“限購令”已快到期?而流動性過剩只能引導而不能有效阻止其流向何處。諸多專家提出要為過剩的流動性尋找一個“池子”,只是尚無結論。似乎可以這樣認為,對流動性過剩采用“疏導”的辦法,可謂長遠之計,只是實施要相對困難,短期內尚無良策。
而劉元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調控政策應以打擊投資投機性需求為主體,恢復房地產的制度型功能為目標。但是,如果政府不能夠使得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出現逆轉的話,“短期的行政政策很可能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更進一步地表示,短期內,依靠調控手段將房價“平移”下來,政府需進一步的進行供給放量,為未來進一步的制度調整留下空間,應該說,“在一種策略上來講,是必要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能否大規模的供地以及政府能否進行深入的制度改革。
“而顯然的”,他指出,“制度問題并非一朝一夕,而且必須在供需相對平衡的情況下實施才會有效。” 多部委聯手出擊調控樓市地產商為何應對有術 “4·17”新“國十條”出臺之際,房地產市場并未有如今的反應。顯然的,市場與公眾都低估了政府對此輪房價快速上漲的決心。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中國城市科研會住房政策和市場調控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曾表示,我國房地產調控已嘗試“十八般武藝”:1998年是刺激住房消費,2002年控制住房供給,2005年是遏制需求,到了2008年是刺激需求,2010年是增加供給。
只是,雖然“十八般武藝”全部用上,似乎目前樓市調控效果仍舊差強人意。房市量升價不跌,而各地地王已開始按捺不住拿地熱情,“躁動”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