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在危機后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并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如重新振興制造業、更加重視出口等。但是應當看到,長期以來西方國家持續向低成本國家和地區轉移制造業,自身對傳統制造業已有些“水土不服”,短期內難以重新恢復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中國出口的多數產品恰恰是西方國家不愿生產而又不可缺少的日用消費類商品,就算西方國家不從中國進口,也不得不從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同類產品。
“在追究危機責任和解決經濟復蘇乏力問題上,西方國家應該把目光集中在查找自身不足和修煉內功上,而不應一味地轉移矛盾、嫁禍于人。”劉海泉說。
擴大進口還需西方放開限制
在劉海泉看來,中國與西方國家經濟高度互補,雙方本可以通過自由貿易互換產品,滿足各自需求。但事實上,西方某些國家拋棄了貿易自由化的理念,對中國實行了嚴格并帶有歧視性的出口限制,人為造成雙方貿易的不平衡。
例如,美國在2007年把中國單列出來,增加了幾十個品種商品的出口限制,像高性能計算機、航空航天民用技術、高精度數控機床等,中國有需求卻買不到。
劉海泉說,這充分說明,中國與西方部分國家貿易不平衡的根源在于這些國家始終不愿主動從自身角度去化解貿易赤字問題。“他們只有采取切實行動,放開其具有比較優勢同時又是中國需要商品的出口限制,才能從根本上達到其擴大出口的目的,并有效改善雙邊貿易平衡。”
他介紹,在應對金融危機沖擊中,中國努力穩定出口、優化出口結構,更積極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2009年以來,中國主動組織了數批貿易投資促進團,繼續提高進口貿易便利化程度,在廣交會等國內重要展會上舉辦進口促進活動。此外,中國還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實施比世貿組織更優惠的貿易協議,有力擴大了我自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去年中國是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東盟、巴西、南非等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是美國、歐盟、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場,這些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在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關鍵期,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將繼續擴大進口、穩定出口,為全球經貿的穩定復蘇作出積極貢獻。”劉海泉表示。(記者崔 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