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用水資源安全保證糧食安全
□河南省水利廳農水處調研員李斌成:
根據河南省水利部門編制的2009年至2020年大型灌區(qū)骨干工程的改造規(guī)劃,需要總投資204億元,年均需要投資17億元,但近幾年的年均投資只能達到2億多元,完成投資需要上百年,但水利設施的使用年限平均只有15年,也就是說,舊的沒修完,新的又要修了。
□陜西省防汛抗旱辦副主任翟大明:
目前很多地方沒有建立與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抗旱投入機制,許多市縣均無財政專項抗旱資金,嚴重影響抗旱減災措施的有效落實。此外,提高抗旱能力還應加強干旱管理的立法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后,更具體的條款尚有待進一步完善相關的配套法規(guī),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法規(guī)體系。
□河南省水利廳農水處干部周月紅:
近年來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不足的一大原因是農村義務工、勞動積累工取消后形成的巨大欠賬。河南省2004年全面取消“兩工”以前,每年“兩工”投入折合資金30至40億元,這項虧空有待彌補。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學院教授 鄭風田:
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新的投入機制一直沒有建立起來。全國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投工量,1998年超過100億個工日,2003年減少到47億個,2004年不到30億個,即使每個工日只按10元計算,今后我國每年僅農田水利建設投入的缺口都要超過700億元,而如果按照最低工資標準折算,則至少5倍于此。
□河南省防汛抗旱辦副主任魏振峰:
為了保障糧食安全,我們需要重視“水安全”,“水安全”需要更多的“軟件”支持。比如,應該加強信息化預警技術研發(fā)。目前我國干旱的信息化管理及預警能力十分薄弱,尚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干旱管理數據庫,旱情監(jiān)測信息和指標體系很不健全。需要制定數據共享法規(guī),打破多年來形成的行業(yè)信息不共享局面,建立統(tǒng)一的數據庫,研究綜合的旱情指標體系和預警參數。記者 董振國 陳鋼 李鈞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