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或變
2010年,對中儲糧的調查突然變得頻繁起來。
繼6月底國家糧食局和發改委的調研之后,7月份,由發改委經貿司、財政部監督檢查司、國家糧食局等機構組成的檢查組,已經分批下到河北、山東等小麥主產區,開始新一輪的小麥收購價格大檢查。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多部委組成的調查組,將在執行小麥最低收購價預案的河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6省進行嚴格調查,重點查處小麥市場競相抬價、爭搶糧源等問題,“一旦找到企業抬價的確鑿證據,將嚴肅處理”。
另外,國家糧食局內部人士還透露,糧食局方面對目前中儲糧為主體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并不認可,從去年開始,就多次與發改委、財政部方面進行溝通,但始終未能取得一致意見。
事實上,從2006年國家啟動對小麥的最低收購價預案開始,小麥托市收購主體由以往的地方國有糧食企業,改為中儲糧及其分公司。直到2010年,另外兩家央企中糧集團和中國華糧物流集團所屬企業才正式加入。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中儲糧把農發行的貸款主體放到中儲糧的各直屬庫,其他收購單位必須通過中儲糧各直屬庫才能參與國家的托市收購。與此同時,為了避免多級審批,降低行政管理難度,農發行的貸款和財政部的補貼都直接對口中儲糧。
“中儲糧現在是‘大東家’,收購糧食有財政補貼護航,虧損由財政承擔,即使買進來不賣,國家財政也要支付保管費。地方糧食流通企業為了掙保管費,都爭著給中儲糧‘打工’。”中糧集團方面一位高層管理人員這樣說。
然而中儲糧內部的一位管理人員則表示,國家本來定位中儲糧是非盈利機構,靠財政部的補貼來服務糧食調控,但中儲糧又是國資委的下屬企業,按照國資委的考核要求,企業每年要盈利要賺錢,要完成利潤增加指標,“在實際當中,兩方面很難兼顧,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而政策本身也存在問題。比如目前小麥價格高漲的情況下,國家拍賣往年小麥依然是按照順價銷售的規定,無疑也在變相推高小麥市場價格。“順價銷售之后,加工企業還要承擔出廠費、運輸費等,實際到手的小麥價格其實很高。”該管理人員表示。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發改委、財政部方面已經意識到現行政策存在很大的弊端,本次由國家糧食局撰寫并上報國務院的調研報告就明確提出,應該及早調整糧食托市收購體系,打破中儲糧獨家壟斷主體的。“如果不出現其他干擾,預計下半年相關政策就很有可能會出臺”。記者降蘊彰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