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練內功菜園子力求雙贏
無疑,近兩三年來,外資投資中國農業呈加速之勢,且覆蓋范圍越來越廣。種子繁育、養殖、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物流環節均有外資身影閃現。目前來看,農業直接生產環節規模化程度低、利潤低,外資沒有興趣進入,也難以控制;外資目前進入較多的還是產前的種子、農資領域,以及產后的加工、貿易、物流環節。
壽光當地政府對洋種子持理性態度:只要是誠信經營的外資種子企業,都表示歡迎而不會限制。與此同時,鼓勵和支持本土科研機構和企業加緊本土種子的研發,學習“與狼共舞”。
一位玉米種業公司高管也表示,杜邦先鋒的管理理念給國內企業提供了借鑒。比如說“單粒播”的銷售方式就是由外方帶入的,現在中方也在運用這種方式。杜邦先鋒的銷售基本可以做到“零庫存”,國內公司暫時還做不到這一點,國內也在學習這些先進的管理方法。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黃德鈞也認為,在農產品物流行業,標準化、現代化剛剛起步,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全國農貿市場有幾萬家,有一定規模的就有4000-5000家,在這個行業形成壟斷并不是那么容易。而在種子行業,現有的種子法對外資進入大田作物種子領域仍是有限制的。
諸多外資企業更是強調自己并非洪水猛獸。孟山都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種子產業的自身特性決定了它是一個規模大、工序簡單和可重復性強的產業。農業生產和種子生產的競爭優勢不在于已有的技術和商業秘密,而在于如何不斷創新,最大限度地開發種子的潛能,研發出更先進的產品。中國本土種業公司可以從外資種業公司學習更多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或者和外資種業公司采取多種形式的合作,開發出新的適合中國的種子產品,達到雙贏的目的。
但憂慮的聲音從未消失。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趙剛、林源園在《中國種業滅頂之危》一文中旗幟鮮明地指出,種子生產周期長,如果我國種業市場由洋品種占據主導地位,將會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很大隱患。更為嚴重的是,我國很多種質資源被國外偷取和克隆以后,又反過來成為跨國公司制約我國技術發展的專利手段。跨國公司投入經費搜集發展中國家的種質資源,分離克隆有用的基因并申請專利。
一些專家建議加強對外資進入農業領域的管理,因為外資利用得好可推動地方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提高農業整體發展水平;但利用不好可能存在被外資控制農產品資源和市場定價權的風險。
農業部相關負責人曾明確表示,支持農業引進外資,但必須堅持服務和服從于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維護國內農業產業安全和農民利益的基本要求。農業部正在制定有關政策和機制,加強對外資進入中國農業領域投資的管理。
黃德鈞認為,要與國外種業公司抗衡,中國應引導國內種業進行重組整合。目前,全國持證種子企業多達8000余家,但注冊資本在3000萬元以上的只有200多家。這種小而散的局面無法與國外種子大公司競爭。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2009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種業市場份額的35%,而國內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市場份額的比例僅為可憐的0.8%。
李國祥表示,除了政府加強調控和管理之外,本土農業企業也應該把握政府為本土企業爭取的空間,迅速成長起來。
多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種業的一大短板在于國外種子公司都是育繁推一體化運作,而中國雖有不少科研機構進行研發,但其研發成果“離市場還有好一段路”。而除了幾家較大的種業公司,本土的諸多種業公司還受困于資金不足。
王英杰說,國外種子企業往往都儲備了好幾代品種,比如2009年壽光菜農種植的西紅柿大部分因病毒而絕收,國外公司立刻就能拿出抗病毒的種子,因為這一品種他們實際上早就研究出來了。因此,國內研發力量要趕上外資公司需要時日,需要耐心和堅持。
事實上,一些本土科研機構和企業也正在加緊學習,與實力強大的外資企業同臺競技。在壽光,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的“中壽12號”辣椒種子開了個好頭。中國證券報記者在“中壽12號”的育種基地看到,經過兩年的推廣,附近的菜農慕名而來。“中壽12號”一粒種子售價0.38元,一株苗售價0.58元,收成與價格都不遜色于洋種子。
壽光當地對洋種子持理性態度:只要是誠信經營的外資種子企業,都表示歡迎而不會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