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趙振華則表示,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正逐年走低。1996年至2008年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9%,職工平均工資和工資總額年均僅增長11.2%和12.38%。“我國近10年企業利潤增長率都遠遠高于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利潤侵蝕工資’現象非常嚴重,而與個人所得相比,政府所得又明顯偏高。”
3 拉動消費之困
一面是位列世界第二的富翁數量,一面是超過6000萬的貧困人口,在如此現狀面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直接不利于擴大消費需求,”趙振華認為,這與“后危機時代”向拉動消費傾斜的國家政策格格不入。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8年消費率為48.6%,遠低于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水平,世界其他國家平均消費率基本維持在80%左右。 2008年居民消費額增長15.8%,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外,實際只增長9.9%,低于GDP的實際增長率。
“社會再生產分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其中生產量基本可以滿足消費,交換環節也由于實行市場機制得到充分發展,最終決定消費的就是分配,現狀是分配量太低,結構不合理。 ”趙振華表示。資料數據顯示,近10年我國近60%的農村居民消費額只有城鄉居民消費總額的20%左右。
余斌的觀點則認為,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的總體不足也是強化居民謹慎預期、降低消費傾向的重要原因。而事實上,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政府收入因部分稅率偏高、土地買賣等原因攀升。以07年為例,我國城鎮居民用于教育的消費支出比重為6.4%,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不足4%。
趙振華還認為,收入分配過分向資本傾斜而勞動報酬過低將形成資本與勞動的嚴重對立,“工人勞動強度大、勞動環境差、收人水平低等都將導致勞資對立,不利于社會維穩。 ”
4 求解利益“線團”
盡管分配制度改革已如箭在弦,其背后牽動的利益鏈條還是可能產生阻力。作為人保部的官員,蘇海南就表示,少數人、少數單位、部門或行業通過資源壟斷、行政權力、市場獨占、特殊身份等非勞動因素,撈取了不公平、不合理的利益,與其他勞動者的收入拉開了不公平、不合理的差距,形成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團,成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阻力。
《人民日報》也提出,橫亙在收入分配改革上的主要阻力并非認識上的問題,而是利益問題。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到各個階層的利益轉換,無論是在一次分配階段還是二次分配階段甚至三次分配慈善階段都牽涉各種利益的調整,改革頗為艱難。比如,壟斷行業就擔心起自身利益因為收入分配改革而受損。
另一方面,有媒體報道稱,目前工資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都一直在進行中,但除了對于壟斷行業改革、國有企業利潤分配改革的進展緩慢外,綜合財稅配套改革中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比例的調整也幾無動靜。
有分析稱,政府的“帶頭”可能讓整個收入分配改革陷入僵持的狀態:政府不愿意降低自己收入增長的大好態勢,壟斷企業不愿意吐出壟斷利潤,而競爭性的企業在利潤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沒有更大的加薪空間。對此,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透露,調研的結論之一是對充分競爭行業的企業降低稅負,讓出空間,使這些企業提高勞動力價格。(勞佳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