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產品”脫離社會責任
加強監管已是大勢所趨
當前,債務發行必須評級,這是典型的市場準入;而評級機構又具有強制與壟斷的權力。于是,當評級機構完全不能預期市場風險,評級結果已然百分之百不符合事實時,評級機構的經營仍然不受任何影響,沒有任何機構退出。這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則。加強監管是大勢所趨。美國正討論在政府內設評級監管委員會就是個不錯的開始。
當前,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收費及其應承擔的相關責任也是受到普遍質疑的內容。評級收費是從被評估對象收的,不是從使用人收的。主要流程是被評估人申請、付費,評級機構初評,評級結果通告被評估人確認,或復評;無異議后,公告最終評級結果。評級結果的使用人,如投資人等,既不知評級過程,也無程序上的發言權與監督權。如此,人們有理由質疑,評級機構由于利益驅動,主觀或客觀地趨向于被評估人。若視之為法人經營性機構,則美國這三大評級機構不承擔法律責任;若視之為社會服務機構,他們又沒承擔社會責任,未披露與評級生產過程及結果有關的內容,如同“三無產品”。
未來的評級業需徹底改革收費方式。以債項評級為例,費用可分拆成三項:一項是評級工本費,由被評估人或申請人支付;一項是評級結果公告費,由公告媒體支付;一項是評級報告費,由需要報告的專業機構投資人支付。所有付費的人都享有相應的消費者權益,評級機構有告知義務,并必須接受對其所評級產品的生產過程與產品質量的監督。與此同時,其應承擔的社會與法律責任需要明確。特別應當警覺的是,評級機構動輒給人家突然降級的行為,既說明其預測技術有問題,也說明它們沒社會責任,不惜落井下石!
掌控評級可增加話語權
壟斷格局很可能被打破
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后,歐元區相關國家債務信用連遭降級,引發歐元劇烈震蕩,強大的歐洲突然發現自己在評級領域沒有話語權。信用是參與資源配置的資格與手段。信用評級就是對經濟主體的信用資本定價,引導市場按評級結果去分配資源。從定位與功能上說,評級不是簡單的中介服務,是話語權,代表社會各界參與對經濟主體、甚至政府的信用資本定價與資源分配。目前,信用評級已應用于債券市場、信貸市場、商務談判、政府項目分配等領域,誰掌握評級,誰就擁有在這些領域資源配置的話語權。在以信用資本高低決定配置資源多少的市場上,如果評級是壟斷的,那么這種話語權就是決定性的。
在日益信用化的全球經濟中,信用資本已日益成為參與全球經濟與資源配置的重要條件之一,擁有強大的信用資本正在成為強國不可缺少的重要標志。擁有信用評級的話語權,在某種程度上,比擁有信用資本本身更重要。
市場是有一定區域性的,資源配置與信用評級服務業也一定是區域化的。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社會習慣,決定了不同的信用交易方式與規則,形成不同的信用價值觀,信用定價與評級一定不同。
如果歐洲成立評級機構,勢必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這不僅意味著區域內評級機構將如雨后春筍,更意味著美國以評級控制、壟斷世界債務市場的格局將被打破,評級資源配置也將更加趨向平衡、合理。
(吳晶妹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