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意自
當年“塑料罐老大” 如今“風能干將”
“與其固守傳統制罐業,不如加入新產業,殺出一片新天地”
當年“塑料罐老大” 如今“風能干將”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珠三角的民企老板,不僅商業嗅覺特別靈敏,而且很善變。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技術、資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然而,“洗腳上田”的珠三角老板似乎掌握得游刃有余。
羅意自的制罐企業可謂是國內行業的領頭羊,還牽頭制訂了塑料包裝容器行業內的五項國家標準,但他一直像南海很多“隱形冠軍”那樣默默無聞。他覺得這樣干下去沒意思。
羅意自想過做太陽能發電,也想過做IT,最終選擇了風力發電。這源于一次出差丹麥。那里,風力發電已相當成熟,加之當時珠三角正在鬧電荒,“廣東這么長的海岸線沒有我羅意自的一席之地?”更深一層考量是作為新興清潔能源的風力發電機的豐厚利潤,在國內大多數企業生產的風力發電機還是中小功率,而大功率風力發電機以進口為主,技術門檻太高,科研和生產的技術的復雜性不啻于生產飛機。“在門檻后面,卻是金礦。”羅意自打趣地說。
然而,當羅意自真的闖進風力發電的行業里,他才發覺這里的“水”比想象中更深。風力發電投資的額度之大出乎羅意自的想象:一臺小設備就要幾百萬元,1.5兆的發電機1000萬元一臺,20臺設備就相當于他制罐廠一年的產值!
“高投資風險也伴隨高回報。與其固守傳統制罐業,掙取低廉的生產加工費用,不如加入到新產業的冒險家俱樂部,殺出一片新天地。”羅意自告訴記者,從2006年轉型至今,他投資了一個億,這些錢一部分由貸款所得,更多的是用他制罐廠多年的積蓄。
羅意自說,既然玩新興產業,就要玩最先進的。他和風能最先進的丹麥企業合作,高薪聘請了來自丹麥風能設計公司的總工程師Jesper。Jesper是世界上第一臺規模生產的1.5兆瓦風機的總工和技術負責人。公司通過采用聯合設計、聯合制造等方式,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并加以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值得羅意自欣慰的是,花大本錢買來的國外技術,經過兩三年的消化,到去年2月21日,第一臺風機出廠了。他的產品在揭陽海邊和湛江等地已經開始運轉,下月,將有五臺機陸續安裝生產完成投產。
羅意自表示,他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已選了一塊用作安裝風力發電場的區域,他要把他生產的60臺風機都裝在這個四季風力充沛的地方。不用燒煤,不用耗能,只要風過,風葉轉動,新鮮清潔的能源就源源不斷輸出。羅意自預計,2010年新產品銷售收入可達32億元。(馬勇、彭紀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