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才能遏制內外“毒流”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現代國際體系中,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找資源,在產業上只搞利潤高的,比如高科技或軍事產業等,同時利用嚴格的環保等制度優勢把薄利的污染產業擠到了發展中國家。而后現代化國家由于歷史劣勢,不僅要消化自己產生的“毒流”,還要接受發達國家運來的“毒流”,承受雙重毒害。更重要的是,在觀念上,這些發展中國家往往是唯發展主義,認為只要能發展就對,只要今天發展就對,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觀點,這種發展是歇斯底里的,未來將付出代價。
周寧說,在中國由于自身環保標準很低,垃圾處理成本非常小,成了一個“暴利行業”,沒有過硬“關系”的人甚至還不能從事廢舊品回收行業。因此,對于垃圾問題,中國首先應該在自身上下功夫,進行社會的公開討論,從標準上更嚴格地規范,立法限制企業不能為了謀求利益而出賣故鄉,不能留給子孫后代一個垃圾場。中國必須要在體制上有自覺的意識。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全世界經濟發展城市化,消費增加必然導致垃圾增多,可以說是消費至上主義的全球化導致了垃圾問題的日益嚴重。在這個過程中,西方選了一個簡便的方法,用經濟手段解決環境問題———向國外輸送垃圾。這表面上是一個市場問題,但又不是單純的市場問題。去年,美國對中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就是垃圾。這種手段不道德,容易引發政治糾紛,而最理想的解決方式是全球各國都應改變生活方式,但在現實中處于弱勢的發展中國家不太可能約束發達國家。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解決垃圾問題一方面要落實在技術進步上,同時提高環保標準,大家公平地分擔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