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克難,打造世界一流工程
“南水北調所涉及的許多軟科學與硬技術是世界級的,質量是工程的生命,技術創新是質量的保障。”張基堯說。
為了實現“世界一流工程”的目標,南水北調建設者們攻堅克難,不斷創新,向一個個工程技術難題發起挑戰。
漕河渡槽,全長2300米,加上過水,重約6000噸。這意味著支撐渡槽的616根樁基,每時每刻都要承受約1000頭大象的重量。河北直管建管部副部長胡金洲說:“為確保樁基質量無可挑剔,夏天請它喝‘涼茶’(采取加冰等措施降低溫度),冬天給它喂‘高湯’(用熱水拌和,延長攪拌時間),每道工序落實質量三檢制?!北O測顯示,漕河渡槽臨時通水至今,槽身沒有產生一條結構型裂縫,這是建設者們交出的滿意答卷。
3公里穿黃隧洞,測量誤差控制在了50毫米以內,這在國內實屬罕見。中鐵項目部測量工程師李連朝說:“平常一個施工項目,GPS定位系統最多用到三四臺,在這個項目上,我們增加到八九臺?!睘榱司_二字,他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攻堅克難,南水北調工程創下了一項項新紀錄:第一次大直徑隧洞穿越黃河,國內第一次使用大規模大直徑PCCP管道,世界上第一次采用隧洞雙層襯砌的結構型式……這些第一,展示了南水北調建設者自主創新的能力。
節水環保,科學發展入人心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不僅給沿線百姓調來水,更給沿線省市“調”來了科學發展理念。
江蘇省按照沿線環境容量,嚴把新建項目審批關。把調水源頭取水口劃為飲用水源保護區,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濕地保護與生態廊道建設,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1500多萬畝,化肥使用量較2000年減少15%以上。
山東治污攻堅,有壯士斷腕之舉。在調水沿線執行嚴于行業標準2.5倍的COD排放標準,促進產業優勝劣汰。在全國率先關閉2萬噸以下的40多家草漿生產線,又關閉29家5萬噸以下不達標的草漿企業。山東南水北調建管局副局長王安德說,棗莊市通過轉變發展方式,造紙生產能力擴大到80萬噸,產值增加了8倍,而污染負荷削減了83%。
新理念催生新思路。山東提出“治、用、?!苯Y合的治污思路,把治理以后的工業廢水通過節污導流,再處理成中水,用到工業、農業、生態上去。在薛城大沙河,中水循環利用,每年回灌地下水1000多萬立方米,擴大灌溉面積16萬畝。
中線水源地保護工作全面啟動。2008年中央財政14.6億元,用于丹江口庫區水污染治理和工業結構調整,開創了國內重點地區生態補償的先例。湖北丹江口提出“生態立市”戰略,關停并轉了冶金、造紙、化工等企業123家,確保庫區水質一直保持在國家Ⅱ類水標準?!皬拈L遠看,這種綠色增長之路是后勁充足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丹江口市決策者認識到。記者 趙永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