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奶粉超低價傾銷
● 國內乳品“漲聲”不停
● 國內奶企內憂外患
● 限制進口勢在必行
后“三聚氰胺”時代,國產乳業迎來了一場“生死大考”——受金融危機影響,西方過剩的奶粉,正以超低價大量向我國傾銷,國產乳業勢如危卵。
洋奶超低價傾銷
1月28日,廣東海關統計,2009年廣東省進口奶粉5.8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2倍多。廣東省去年進口奶粉金額達1.4億美元,增長54.1%;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洋奶粉進口均價每噸2337美元,下降幅度多達48.2%。
商務部數據顯示,預計2010年1月份進口奶粉到貨超過4萬噸,同時進口奶粉價格從4.3萬元/噸,下降到2.2萬元/噸。與之降價傾銷相反,國內部分原奶價格,已接近歷史新高,如廣東原料奶價格達到了4元至4.5元/公斤,按1∶8折合成奶粉價格每噸大概在3.2萬元至3.6萬元,高于進口奶粉平均價格2.3萬元/噸近50%。
在進口奶粉“量增價減”的作用下,進口奶粉對國產奶粉替代性大幅提高,國內原料奶需求量下降,洋奶粉在華市場份額節節攀升,由2008年初的70%激增至約85%左右。
國內乳品“漲聲”不停
和進口奶粉降價促銷不同,國內乳品價格上漲卻動力十足。
近日,除原料奶價上漲外,食糖等輔料價也大幅上漲,鄭糖主力期貨1月合約價格即將突破6000元/噸大關,與去年同期相比,價格翻了一番。在兩者價格上漲的帶動下,國內乳制品價格順勢大漲。
然而,國內奶粉市場受進口因素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中高檔奶粉被進口品牌控制。短期看,進口奶粉“量增價跌”使得奶粉漲價動力相對較弱,而國內奶粉企業迫于競爭壓力,只能惟進口品牌馬首是瞻,不敢輕言漲價,因此,漲價與否主要還是看進口品牌奶粉的臉色。
與奶粉不同,國內液態奶受進口沖擊影響較小,受原料奶及輔料價格上漲影響較大。近日,光明、蒙牛、佳寶等液態奶價格上調5%-8%也是受此因素影響。
奶企內憂外患
雖然國內乳企“漲聲”不停,但其運營正遭受著“內憂外患”。
與以進口原料為主的品牌企業相比,當前大多數國內奶粉加工企業背負著雙重壓力,一方面原料奶漲價挑高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與進口品牌奶粉競爭中,將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
由于國內原奶環節的薄弱,企業使用進口奶粉更劃算,如果堅持使用國內原料奶,中小奶粉企業將處于虧損邊緣,這也激發了國內企業進口洋奶粉的熱情。
在國內乳企進口依賴度一再提高的情況下,進口奶粉大肆侵蝕著國內奶農本應獲得用于補償“三聚氰胺”事件損失的收益。僅2009年12月到貨的3.1萬噸奶粉,意味著讓一萬個奶牛養殖戶失業,也使國內養殖環節萎縮,加大國內乳制品業對國際奶源的依賴程度。最終,乳制品產業將步入大豆食用油后塵,失去價格話語權。
限制進口勢在必行
顯然,洋奶粉在華傾銷,已經對我國乳企產生“致命性”傷害。
業內人士表示,在金融危機形勢下,要保護奶農和乳企的利益,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對進口奶粉數量進行限制。雖然中國一直主張自由貿易,不會通過貿易保護、關稅壁壘限制洋奶粉進口,但也不能以犧牲奶業這樣相對落后的產業換取貿易自由的主動權。
專家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進口奶粉質量檢疫,防止過期、變質奶粉涌進國內市場;同時加強對奶粉還原奶的監督,因為用進口奶粉還原奶的成本低于用生鮮奶生產的成本,惟有這樣,才有利于國內乳企的正常發展。( 宋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