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關得到的數據顯示,廣東上半年奶粉進口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激增了3.1倍,洋奶粉呈現洶涌搶灘態勢。與此同時,我國河北等主要奶業生產省份均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國產奶粉積壓現象,上半年僅河北一省就積壓奶粉1.3萬噸。
記者采訪廣東省奶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和企業人士了解到,進口奶粉大舉進入、國產奶粉舉步維艱,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國際與國內奶粉市場價格“倒掛”,二是奶制品加工企業對于國產奶粉的信心仍未恢復。
進口奶粉到岸價比國產奶粉便宜三分之一
廣東是我國奶粉消費大省,由于本地奶牛數量和鮮奶產量并不大,長期以來當地大批乳制品企業如施恩等,均需要從國內市場或國際市場采購奶粉加工生產復原奶、酸奶和其他種類乳制品。據廣東省奶業協會秘書長陳三有介紹,以往廣東企業大部分奶粉是從黑龍江、山西等北方省、區輸入,國外進口奶粉也有,但由于價格因素影響,洋奶粉并不占優勢,只在中高端市場上扮演主角。
然而,情況在今年上半年發生較大的變化。據黃埔海關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省進口奶粉達到3.3萬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3.1倍,“洋奶粉”呈現洶涌搶灘態勢。其中,自新西蘭進口奶粉3.1萬噸,增長3.5倍,占同期廣東省奶粉進口總量的94.6%。
黃埔海關有關人士分析認為,金融危機影響造成的價格優勢是洋奶粉大舉“登陸”的一大原因。自去年12月以來,廣東省奶粉月度進口規模均維持在4000噸以上,而進口均價卻持續下跌。今年上半年,廣東進口奶粉總值7675萬美元,增長86.4%;進口均價卻為2347美元/噸(約合人民幣1.6萬元),下降54.9%。而同期,國產奶粉成本價維持在每噸2.4萬元,進口奶粉到岸價比國產奶粉便宜1/3。
消費者信心缺失仍是國產奶粉的軟肋
然而,市場人士在采訪中告訴記者,同價格因素相比,國內消費者和加工企業對國產奶粉的信心仍未恢復,是造成國產奶粉滯銷、進口奶粉激增的根本原因。
廣東省奶業協會秘書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陳三有告訴記者,隨著夏季消費旺季的到來,進口奶粉量的增長,表明廣東乃至全國市場對乳制品的需求還是十分旺盛的,特別是對需要使用奶粉加工制造的酸奶、復原奶、奶味飲料等需求量還是持續增長的。但從去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直到目前,廣東不少奶制品加工企業仍然對使用國產奶粉有“恐懼心理”,特別是一些加工產能大、市場渠道廣的品牌企業,往往擔心再次遭遇類似的事件,使得企業聲譽和信用毀于一旦。
陳三有說:“不要說現在價格"倒掛",就是進口奶粉價格再漲上去,很多企業可能也不愿意使用國產奶粉,就算企業愿意了也怕消費者拒絕。”
記者在廣州市區內一家超市隨機采訪了多位廣州市民,發現部分市民也確實更愿意消費進口奶粉。而武漢地區對2146名母親進行的問卷調查也顯示,53%的人表示只購買進口奶粉。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到岸進口奶粉“量增價跌”,但據記者了解,一些“洋奶粉”卻在國內零售市場上刮起了“漲價風”,價格上調幅度一般在10%到20%左右。
陳三有分析說,這可能與夏季消費持續走高有一定關系,有可能到今年冬季消費淡季時還會下調。但也有市場銷售人員說,這是因為進口奶粉占據了當前我國中高端奶粉消費市場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國內奶粉企業已經沒有實力和他們展開競爭所致。
隨著北方產奶高峰期到來“倒奶“殺牛”將難避免
黃埔海關有關人士分析指出,從目前情況看,大量低價奶粉進口,造成了國產奶粉銷售雪上加霜。下半年隨著北方產奶高峰期的到來,為了保證奶農的收益,奶粉生產企業應當還會大規模生產,屆時奶粉積壓數量還會增大,如果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會打擊北方乳品企業收奶的動力“倒奶”“殺牛”情況有可能大規模發生。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市場人士表示,我國有關部門是否可以考慮調整進口奶粉的關稅。記者從海關了解到,近年來,我國進口奶粉的關稅呈逐步下調狀態,從幾年前的25%調至去年6月1日起實施的5%。如果適當回調,將縮小國內外奶粉價差,刺激對國內產品的消費。
一些業內人士提出,希望通過政府補助差價的方式,實施“奶粉下鄉”工程鼓勵消費,這是一項舉措,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國家和有關部門最應該做的,還是要通過質量檢查、建立科學的質量保障體系及標準,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盡快恢復國產奶粉的信譽,才是長遠解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