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西(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在應急處理中,加強政府干預是必要的。但一旦情況好轉,就應當取消不利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應急措施。
●希望中國一下達到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還不可能,因此,過度解讀消費太低很危險。
●中長期發展思路和目標在實際執行中缺乏約束力,關鍵在于還沒有從制度上解決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有人說市場經濟有問題,還是計劃經濟好,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別忘了,集中力量辦蠢事損失也不小。
●我國將從對外開放走向向外發展,要對我們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給予與外資、國有企業一樣的支持。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163期日前召開。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西發表題為“國際金融危機下看五化”的主題演講。
他表示,中央及時有效地采取了一攬子宏觀調控措施,已經成功地抵御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第一輪沖擊。不過也要看到:一方面,之前的調控措施以救急為主,可持續性值得懷疑;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還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中期,面臨許多的問題。所以,未來中國經濟應著手進行從重速度到重質量的轉型,盡快實現十七大報告里提出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目標。如果能夠做到這些,未來十年中國經濟仍有希望保持7%以上的增長速度。
對當前形勢的三點思考
李曉西說,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有三方面的思考值得關注。
首先,是應急管理和正常管理的關系。
在金融危機剛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中國政府實施了一攬子的經濟調控。其中有些政策措施,行政化力量很強。比如說4萬億的國家投資。這么搞行不行,是不是對市場經濟的改革成了問題。在這一點上,有一個很重要的需要我們理解的東西,應急管理和正常管理是不一樣的。在應急處理中,加強政府干預是必要的,對此不必過于擔心。有些措施雖然強化了行政干預,但為救急也是可以接受的。當然,要把應對危機的必要干預與過分干預區分開來,不能因為歐美國家加強政府干預,就誤認為我國也要全面加強行政干預。
當前,一些地方有過度強化行政力量的傾向,如在增加信貸以支持投資中,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吸收了大部分的信貸資金,實際上是國家背景的銀行與政府背景的企業在推動著各個投資項目。這固然有拉動經濟的一面,但其風險不可低估,其可持續性也大可懷疑。同時還應當強調,一旦情況好轉,就應當取消不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應急措施。
第二是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的關系。
中國當前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出口在國際上影響很大。因此現在國際上形成一種說法,這次金融危機,就是由于中國人不花錢買東西,美國人太花錢買東西,美國的高儲蓄和中國的低消費高投資,共同導致了當前的經濟危機。雖然這種理解顯得很牽強,但是有必要明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靠內需拉動還是要靠內外需雙輪驅動?我感覺,我們在解讀提高內需上,要悠著點。提高我們的消費需求好不好?好,近十一二年,我們的消費需求下降十幾個點,但是它有很多客觀性。我們現在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中期,畢竟沒有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這個階段投資多了一點,有些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希望一下達到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也不可能。現在過度解讀消費太低很危險。我參加一些會議發現,我們過度解讀,別人就說,因為你消費不高,因此出口過多,造成了美國不平衡,最后把中國和美國的儲蓄一聯系,中國就成了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了。過分解讀,也給外國人搞貿易保護提供口實,外國人說,中國人自己都說要搞內需了,因為你自己說出口太多了,你憑什么還搞出口。中國還是內外需兩個輪子都要動,外 需 如 果 轉 回 來 都 變 成 內 需 ,需 要 有190%的供給,國內也承受不了。
第三,要把短期應對舉措與中長期發展和改革思路結合起來。
中長期是短期發展的未來,對未來的判斷必然會影響現在的選擇。因此,主動、提前搞好銜接,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有助于不走或少走彎路。比如,我們不能因為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就否定經濟全球化,進而懷疑我國今后還要不要堅持對外開放。堅持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雖然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有利有弊,但我們只能努力趨利避害、爭取多利少弊,而不能放棄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更不能動搖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
中長期涉及經濟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把短期與中長期結合起來,也有利于把發展與改革結合起來。比如,有人認為擴大政府投資會強化舊體制、強化行政干預,因此反對這樣做。但擴大政府投資,對于應對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是必需的。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提高投資效益、擴大消費需求都很重要,但需要在加大投資力度、遏制經濟下滑、恢復市場信心的過程中推進。正如要治急病,必須先打止痛針、穩定病情,然后才是調理身體、消除病根。當然,在擴大投資效果初顯、經濟企穩回升的情況下,對投資方向與效果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需要適時完善政策、深化改革。
中長期涉及對未來市場發展潛力的判斷,把短期與中長期結合起來,還有利于促進下一步市場供求達到均衡。比如,調整經濟結構非常重要,事關我國經濟今后能否實現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但如何調整結構,則是需要把短期、中期、長期結合起來考慮的系統性問題。有些結構如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需要以政府為主來調整;有些結構如產業結構,需要政府引導,更需要運用市場的力量,讓企業自主判斷、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此外,從中長期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找到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從短期看,則不能忽視就業問題,不能因為強調升級換代而大量關閉中小企業。處理好這樣的問題,顯然需要從短期與中長期相結合的角度來考慮。
在短期與中長期相結合中應重點考慮如何制定好短期政策措施。短期與中長期相結合是一個動態的長期過程,重要的是先走好當前的一步。正確的做法是:具有中長期的眼光,邁出當前的步伐。只講中長期,而沒有當前的選擇,那就是空談。反之,如果當前的舉措與中長期目標矛盾很大,就必須及時加以調整,不能給未來發展埋下隱患。當然,中長期判斷對當前政策制定的影響很復雜,在有些方面影響可能很大,在有些方面影響可能就小些。還是那句老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把問題簡單化。
貫穿短期與中長期相結合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現實中我們發現,很多已達成共識的中長期發展思路和目標,在實際執行中卻缺乏約束力。比如,我們強調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有些地方往往不是這樣做的,而是仍然沉湎于片面追求G D P。這是為什么?關鍵在于還沒有從制度上解決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應各自做好自己的事,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判斷政府是否缺位、越位、錯位也很難。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暢通民意表達渠道,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機會就具體事件表達意見。比如,如果能夠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就會受到極大制約。這就是說,如果有利益相關者的監督,我們關心的那些中長期問題就會得到較好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