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改革是唯一出路
幾乎每年的冬季,重慶當地的報紙上,都會出現諸如“出租車排隊加氣難,明年有望緩解”的報道。“坐在內陸最大的川東氣田上卻缺氣用”已成為重慶市多年來的尷尬。
重慶地處能源儲量豐富的川東天然氣氣田,目前管理川東天然氣氣田的重慶氣礦年產天然氣占全國年總產量的1/4,占整個西南油氣田年總產量的60%以上。
重慶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梁平、墊江、萬州、長壽等區縣,總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已累計探明可開發蘊藏量3200億立方米。預計至2010年,探明儲量將達到6000億立方米,年產量將達到100億立方米。
如此得天獨厚的重慶為何還會鬧起“氣荒”?
雖然重慶官方否認了石油巨頭借氣荒“逼宮”漲價的說法,但認為天然氣價格低導致供需失衡的說法在業界并不鮮見。
重慶市某燃氣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員工說,重慶市天然氣價格一直偏低。因為關系到千家萬戶,有關方面對天然氣漲價一直非常審慎。重慶民用天然氣曾經8年保持每立方米1.1元的價格不變,直至2006年才漲到每立方米1.4元并保持至今。
石油川東開發公司的經濟師張女士更撰文指出,重慶天然氣消費結構失衡、供需矛盾緊張,雖然存在政策、產業配置失衡等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天然氣價格過低。
張女士稱,重慶市天然氣在全國是偏低的,居民用氣是每立方米1.4元,工業用氣每立方米1.243元,商業用氣每立方米2.21元;武漢市居民用氣是每立方米2.3元,大工業用氣每立方米2.026元,普通工業用氣每立方米2.63元;北京市居民用氣是每立方米2.05元,工業用氣每立方米1.95元,公共服務用氣每立方米2.55元。
由于重慶天然氣價格較低,而且相對煤炭石油而言又是清潔能源,因此,近年來重慶掀起一股“煤改氣”、“油改氣”熱潮。另外,重慶許多地方都紛紛規劃在未來幾年上天然氣化工工業園項目,特別是天然氣甲醇項目,都是基于目前國內天然氣價格水平評估的。這種大上天然氣加工項目的現象,容易造成部分產品產能過剩,一旦天然氣價格得到理順,很可能導致項目虧損,給地方經濟帶來沉重包袱。重慶還有些民用和工業用戶往往采用“先上車后買票”,在沒有向有關方面落實用氣之前就動手實施天然氣工程,給天然氣供應部門造成下游項目“太急”、“太快”和“太多”等無法應付的局面。為抑制這些工業項目在天然氣使用上的過快增長和盲目發展,張女士建議重慶市政府盡快縮小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價格差距,給天然氣一個真實合理的定價政策。
早在2005年12月5日,重慶氣礦與重慶燃氣集團就聯合召開了一次專題會議,得出重慶天然氣緊張的主要結論:一是加氣車輛增加量與加氣站增加量不成比例。二是主城供氣管網老化,局部管網輸氣承受能力有限。三是價格體制。由于價格太低,中石油在天然氣的供應上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05年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全年的虧損額達30億元,影響了該公司的開發速度。由于價格調節機制失靈,導致天然氣需求過快膨脹,引起市場的嚴重供需失衡,其中有相當部分是高能耗、低產出,必須使用價格桿杠優化資源配置。重慶燃氣協會一位副秘書長稱,重慶缺氣的一個原因是中石油更愿將較多的天然氣銷往價格相對較高的鄰近省份,因為供重慶的天然氣價格是最低的。
張女士認為,世界上有統一的石油價格,但沒有統一的天然氣價格。天然氣定價改革政策是整個天然氣價值鏈經濟性的關鍵所在,定價政策要能夠保證每個環節的商業可行性,即針對每一服務能收回所有的成本。它應為投資者提供與其風險相當的回報,同時應使終端用戶改用天然氣時有足夠的積極性。中國的天然氣定價政策一直采用的是成本加成法,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的開發。因此,政府應采納以市場價值為基礎的天然氣定價政策,而市場價值也應充分反映天然氣相對于其他可替代能源的優點。(來源:中國青年報朱麗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