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改革路徑的核心
不是股權變賣
《證券日報》:我們過去幾年所發生的與金融有關的變革,應該稱為什么?是不是市場化的銀行?或者中國過去十幾年來這種金融市場,確實在制度上有一個變化?
劉煜輝:實際上葉檀是這方面論斷的主將,我記得05年的時候,金融業變動的很厲害,我個人也困及當中,而且有時候言辭也比較激烈,那時候她和我同一條戰壕?,F在回過頭來想,當時多多少少應該說還是有一點沖動在里面。任何改革推動者都應該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我們不應該去狹隘的懷疑他推動改革的動機,我覺得這樣看可能有失公允。我們也認為確實是想推動中國銀行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變,這個動機我們不應該懷疑,但是向現代商業轉變的路,就是銀行真正能夠擺脫政府控制,真正自主經營。當時選擇的路徑,從現在看來效果會產生很多弊端,肯定想借助一個外來約束,把老外,弄進來以后,至少能夠在高管層層面對政府形成一個約束,銀行能夠真正自主經營,忘記了銀行體制環境如何的。我們看到國有資產快速變賣以后,銀行信貸模式和原來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這一輪在政府號召下面,4萬億一下來,所有銀行都在搶,都知道在中國現有政治經濟體制下,只有和政府相關的項目盈利還是有保證的,才是最賺錢的,甚至可以說是短期內風險最小的項目。
劉煜輝:可能我們要反思這樣一個改革路徑本身,而不是股權變賣或者價值低估或者高估,我覺得不要轉移到那個焦點去。
葉檀:我跟銀行界的人接觸,他們說我們當初沒有辦法,如果我們不這樣做的話,第一銀行就面臨破產;第二整個銀行體系是一潭死水,我們都是以外界壓力逼迫中國改革,如果沒有外在壓力的話,中國銀行業就會一動不動,完全無法改革。所以他們說的那些情況,我能夠保持同情,但是我當時特別想追問的是,我從來不認為一個市場經濟體是單純靠外力推動就能夠建成的。改革了這么多年,中國銀行業改革取得多少多少成就,但是取得多少成就,拿到多少錢都是假的。我們要看它核心這部分有沒有改革。
核心的比如用人權、市場定價權有沒有改。如果這兩部分沒有改,就是失敗的改革,就是徹頭徹尾的偽改革。(胡瀟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