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2009年10月31日在海口隆重舉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發表題為“后危機時代中國發展方式的轉型與改革”的主題演講。
第67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2009年10月31日在海口隆重舉行。此次論壇主題是:“后危機時代的新興經濟體——新挑戰 新角色 新模式”。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論壇上作了題為“后危機時代中國發展方式的轉型與改革”的主題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
后危機時代中國發展方式的轉型與改革
遲福林
進入本世紀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新興經濟體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在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的持續快速增長后,發展階段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開始由生存型階段進入到發展型新階段,并帶來需求結構的戰略性升級。在發展階段變化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共同作用下,支撐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發生了重要變化。正是在這個特定背景下,中國開始走向消費大國的轉型與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這也構成中國改革開放后30年第二次轉型與改革的歷史起點。
一、消費主導時代的轉型與改革
中國走向消費大國,需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出口主導向消費主導的戰略性轉變。這是由兩個基本因素所決定的:
第一,隨著中國由生存型階段向發展型階段的轉變,需求結構開始發生明顯變化。例如,居民消費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費品升級、由私人產品向公共產品需求的升級、由物質追求到人的自身發展追求的升級。擴大公共產品消費需求已成為適應中國發展階段變化的內在要求。
第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消費需求萎縮成為中長期趨勢的背景下,中國需要盡快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逐步降低經濟增長對外部市場的過度依賴。
中國進入發展型新階段,應當伴隨著一個消費需求大幅上升的時期。但是,由于多種因素,這些年中國消費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降到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與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國家的消費率比,相差10~20個百分點。從今年的情況看,前三個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1%,但在7.7%的GDP增長中,投資貢獻(7.3個百分點)仍然大大高于消費貢獻(4個百分點),以消費為基礎的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明顯不足。
隨著中國內部需求結構的變化和外部需求的萎縮,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增長是必然選擇,并有可能在未來五年左右將居民消費率提高5~10個百分點。問題的關鍵在于,在加快調整消費和投資關系的同時,需要加快推進相關領域的改革:第一,改革收入分配體制,全面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幅提高居民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二,加快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盡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由此引導居民消費傾向;第三,加快財稅和金融體制轉型,推進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和消費型金融體制的建立;第四,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實現投資結構重點由生產性投資向消費性投資的轉變。
二、城市化時代的轉型與改革
城市是消費的主要載體,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構建消費大國的戰略性選擇。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個國家處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時候,城市化率大概在55%~60%左右。2008年中國人均GDP達到3266.8美元,但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遠低于工業化中后期60%的均值,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內消費需求的釋放與升級。
有研究表明,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平均10%的增長率中,城市化貢獻了3個百分點。但是,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等制度因素的制約,城市化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潛力還遠未釋放出來。未來5~10年,中國的城市化將呈現加快發展的大趨勢,城市化率至少還有10個百分點左右的提高空間。考慮到乘數效應,估計城市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能夠增加大約1.2萬億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達到4個百分點左右。由城市化帶來的國內投資消費需求的增長,至少可以支持未來10~20年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存在著嚴重的制度障礙,尤其是城鄉二元結構和行政管理體制的障礙。這是中國城市化潛力尚未完全釋放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夠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制度結構,實質性地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今后5~1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提高10個百分點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將加快中國走向消費大國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