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來自國家統計局消息,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1%。 中新社發 吳芒子 攝
10月22日,三季度宏觀經濟運行主要指標數據出爐。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1.1%,而環比7月份由下降轉為持平后,8、9月份分別上漲0.5%和0.4%;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6.5%,截至9月份環比連續6個月上漲,其中9月份環比上漲0.6%。
“9月份CPI同比增幅雖延續上月的下降趨勢,但降幅大幅收窄;PPI連續8個月負增長,但同比降幅也有所收窄。”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這一數據認為,CPI指標繼續為負主要仍是去年高基數導致的翹尾因素影響的結果;PPI的變化則主要是全球產能過剩,工業品的需求下降態勢難以在短期內逆轉,加上翹尾因素負效應所致。雖然近期CPI、PPI同比增幅仍然呈現負值,但降幅正在逐步收窄,可以預期10月份或為年內物價拐點,物價運行已經走出下行周期,逐漸步入上升通道,物價指數尤其是CPI轉正在即。
“新出爐的一系列數據顯示,近期以來通脹預期的不斷加劇是宏觀調控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如何穩定通脹預期已經成為宏觀調控的一個重點。”連平進一步表示,當前通脹預期的加劇主要來自幾方面因素:一方面,經濟加速復蘇趨勢下的總需求擴張將拉動物價回升。當前我國經濟復蘇的內外環境繼續向好,投資和消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出口有所好轉,外需仍保持緩慢回暖態勢。同時,總需求的持續擴張將顯著增強物價上漲動力。另一方面,當前外部需求依然疲弱,國內經濟回升基礎還不穩固,在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依然較大的環境下,國內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也使得“輸入型”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此外,從貨幣信貸增量看,前三季度貨幣信貸較快增長,9月份M1增速17個月來首超M2,說明貨幣供應中的活躍部分增量趨于擴大,考慮到短期內寬松的貨幣環境不會改變,這會對未來物價構成上漲壓力。
事實上,通脹預期已經引起了高層的關注。在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未來宏觀調控幾大重點中,“管理好通脹預期”今年以來首次出現在決策層的正式表述中,將其與保增長、調結構相提并論,并強調要處理好三者關系,透露出下一階段我國宏觀調控取向的重要變化。而更早些時候,針對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人民銀行副行長馬德倫曾表示,從長期看,通貨膨脹壓力在逐步積累。由于全球流動性條件總體十分寬松,國內貨幣信貸增長較快,消費和投資需求明顯回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通貨膨脹的預期也有所強化。
“提出'管理好通脹預期'顯示出當前我國宏觀調控的前瞻性。”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德旭就此分析認為,通脹預期是公眾對通貨膨脹在未來的變動方向和變動幅度的一種事前估計。通脹預期能影響消費、儲蓄和投資行為,從而影響未來真實的通脹水平。在上半年股市和樓市價格出現暴漲、前三季度貨幣信貸持續快速增長以及近期農產品價格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下,目前我國居民通貨膨脹預期也在不斷上升,這些有可能進一步推高通脹預期,因此控制通脹預期成為下一階段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
他進一步表示,通脹預期的高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現實通脹率的高低、以往通脹率的持續時間、當前的經濟形勢、當前的宏觀經濟金融政策以及公眾對相關政策特別是對貨幣政策的信賴程度等。此外,通脹預期通常還易受貨幣政策透明度、中央銀行獨立性、中央銀行控制通貨膨脹的歷史記錄等貨幣政策因素的影響。因此,當前管理好通脹預期應該著力于加強對通脹預期的合理政策指引,不斷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積極推進信貸結構調整,處理好保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這是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
“對通脹壓力保持警惕是未雨綢繆之舉,未來我國物價調控要注意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加強良性干預來穩定總體物價水平。”連平認為,當前我國總體物價水平尚處于歷史低位,但是物價“拐點”已過,上行周期已經開啟,未來國內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等因素疊加可能推動通脹預期持續上升,對此應當保持警惕。因此,我國物價調控要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和完善價格監測、預測系統,防止價格的大起大落。同時,我國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也應根據實際情況審慎推進,以免其成為物價上升周期中推升物價的疊加因素。在貨幣政策操作方面,未來貨幣政策仍需保持一定程度的寬松,可進一步發揮央行票據和正回購等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預調和微調作用,在科學分析預測流動性供求形勢的基礎上,合理把握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和節奏,靈活安排各操作工具期限結構,以有效熨平市場可能出現的波動。(記者 宋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