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把促進經濟發展與政府職能轉變結合起來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需要良好的機遇和資源條件,而且需要能充分利用良好機遇和條件的主體(既包括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和個人,也包括社會中間組織和地方政府)。西部大開發為西部發展提供了機遇,豐富的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但在大開發啟動之時,西部地區卻缺乏大量的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經濟主體,其中地方政府對市場主體的形成和市場體系的完善起著決定作用。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職能轉變滯緩,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這是西部經濟發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部大開發為地方政府經濟職能轉變提供了機遇,也對轉變地方政府經濟職能提出了迫切要求。西部各地方政府均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充分利用全國制度創新的規模優勢和成功經驗,結合本地區特點,在推動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不斷提高政府對市場經濟的適應能力,在對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中努力形成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企關系,使地方政府成為西部地區實現大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推動力量。西部大開發以來,政府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2005~2006年,公務員人均GDP由101.74萬元提高到114.74萬元,增長12.7%。此外在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與開發式扶貧等公共品與公共服務及在防災救災等社會應急救助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西部大開發中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
西部大開發雖然已取得階段性成就,在經濟總量上扭轉了東西部之間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的態勢,在建設山川秀美的新西部目標上有序推進并獲得顯著成效。但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長期落后所帶來的體制、觀念上的落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發展的鴻溝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填平,在一定時期內西部地區還必須承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痛苦。
對于現階段西部大開發所面臨的具體問題,我們在《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8)》中曾有比較詳細的論述,其中提出的西部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6個深層次矛盾依然是當前及未來西部大開發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除此之外,2008~2009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使得西部經濟發展又面臨著以下幾個急需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1.在金融危機影響下西部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加大
2007年開始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正在加深,2008年中國經濟增速逐季下降,其中增速下降引致對資源需求量和資源價格下滑,對西部經濟增長產生重大影響。雖然由于西部地區災后重建引起內需擴大和特色產業發展,在較大程度上降低了經濟危機的影響,但也要認識到,在經濟危機影響不斷擴大之時,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加大,作為后發地區,西部地區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更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指出:“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地方財力薄弱,還要承受勞動力市場不景氣帶來的農民工返鄉就業壓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西部地區應對金融危機的回旋能力弱于東部地區;從整個周期看,西部地區應對金融危機面臨的困難將更加突出,付出的努力會更加艱辛。”西部開發司綜合處:《國家發展改革委杜鷹副主任出席陜西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座談會并講話》,西部開發網,2009年4月8日。
2.東西互動面臨新困難
西部大開發十年來,東西互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還存在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首先是政府觀念問題。與中央政府大力推動相比,地方政府對東西互動的積極性顯然較弱,東部一些地方政府認為企業西進是經濟資源和財富的流失,會影響本地的經濟發展,因而推動力度不夠,更多的是把東西互動視為政治任務或扶貧措施;而西部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根據市場經濟規律承接東部企業轉移的意識和能力,沒有充分研究在東西互動中實現“你賺錢、我發展”的雙贏策略,辦事效率較低,服務意識不強,政策不能保持連續和穩定,還存在著地方保護、市場封閉等傾向,不利于生產要素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其次是產業結構問題。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引資規模,不按規劃盲目布局建設項目,產業結構不合理。《瞭望》新聞周刊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地方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明顯出現了“重工輕農”的傾向,片面地認為“農業是個窮產業”,唯有“工業強縣(市)”、“工業富民”,因而熱衷于吸引工業項目“落地”,對農業項目不感興趣。再次是環境成本轉移問題。少數東部地區企業無視國家產業政策,借國家鼓勵產業西移之機把資源利用水平低、污染嚴重、技術水平落后的產品和工藝轉移到西部地區,在西部地區形成新的污染源。
3.環境保護出現新問題
目前,首批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項目補貼政策已到期,今后如何保障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順利進行,防止反彈?對此沒有明確的制度可依。學界的主要觀點是建立可持續的生態補償機制,但目前這一機制設計存在較大問題:一是環境責任主體不明確,目前中國生態環境管理分別涉及林業、農業、水利、國土、環保等部門,部門分頭管理現象嚴重,導致部門利益化和利益部門化,區域補償很大程度上成為部門補償,這導致了補償不到位,農牧民得到的實際補償少。二是補償方式設計不科學,采取“項目工程”的補償方式,主要對農牧民退耕、退牧進行補償,而缺乏產業結構等生產、生活方式調整的補助,導致生態脆弱區的農戶主要依靠補償金生活,當補償結束后,農戶喪失生活來源時,可能面臨“要溫飽還是要環保”的兩難選擇,不可避免地造成新一輪的生態破壞。政策缺乏長期性和穩定性,對比陜北和甘肅就可發現這一點。陜北由于資源產業發展引導農戶向采掘業轉移,生態保護成效顯著;而甘肅缺乏這樣的產業支持,生態保護效果極其有限。三是生態產權界定困難進而引起跨區域生態補償困難。“由于產權界定不清,存在環境貢獻者與環境受益者的利益‘非對稱性’。現有的生態補償機制有一個難以突破的技術難題,即如何界定生態環境產權,以明確生態效益的提供者和受益者?盡管目前中央確立了‘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的補償原則,但涉及具體補償行為時,難以確定生態效益的提供者、受益者,特別是在國家層面上實施東西部區域之間的生態補償時,這個問題更加突出。”
4.民營經濟發展需要加快
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是拉動西部經濟增長的兩個車輪。大開發以來,西部民營經濟發展固然迅速,但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仍然較大,發展仍然相對滯后。目前制約西部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下:首先是民營經濟發展輿論氛圍不足,自然經濟觀念、計劃經濟觀念仍大行其道,缺乏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等、靠、要思想嚴重,更有甚者,部分地方自己沒能力發展經濟,對東部引入的民營經濟存在排外心理,對其發展設置各種障礙。其次是缺乏企業家人才,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人才大量外流,從而造成發展的人力資本不足,加大了企業家創業的成本,再加上輿論氛圍不利,導致企業家產生的土壤不足。有個說法是:“在西部是條蟲,出了西部就成龍。”人們只津津樂道于西部地區出了多少個有全國影響的大企業家、大經濟學家,但往往忽略了這些人雖在西部出生、學習,卻不是在西部創業并發展起來的。再次是部分地方政府缺乏為民營企業服務的意識,習慣于以公有制經濟為服務對象,行為不規范,對民營企業干預過多,角色錯位,政出多門,政策缺乏連續性、公平性、穩定性。最后是缺乏必要的融資手段,西部民營經濟起步較晚,規模小,內部積累不足,不管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其資質都比較有限,導致融資渠道不暢,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在西部尤其突出。
5.重點工程、產業對地方經濟拉動需加強
大開發以來,國家在西部地區投資建設數百項重點工程,但這些工程往往與西部地區本土經濟的關聯性小。如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為東部地區發展服務的,工程承包商、主要設備與材料、技術人才主要也來自西部地區之外,西部沿途地區的政府主要提供附加值不高的輔助材料和非熟練工人,不僅產業關聯度和直接獲益小,還要付出土地成本,貢獻與收益極不對稱。就重點產業而言,“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西部地區重點發展能源化工、重要礦產資源開采及加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特色農牧產品加工、旅游六大產業,前四個產業資本技術密集度高,對勞動力就業吸納能力有限。事實上,西部地區以資源采掘、軍事工業、裝備制造為主的工業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對地方產業配套要求少,對地方經濟的拉動性一向較弱。這種情況對西部地區內源性經濟的培育、自主增長能力的提高極為不利,迫切需要加以改變。
6.地區創新體系建設的意愿與能力差距大
大開發以來,陜西、四川、重慶等西部地區的主要省份均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高新技術發展計劃(如陜西省2008年決定舉全省之力支持西安高新區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加快創新型陜西建設步伐),建立起多個國家級高新區,此舉被認為是實現西部地區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選擇,是破解西部地區資源環境約束難題、加快提升發展質量的迫切要求。因此,科技創新能力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發展基數較小,目前西部高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仍然很小,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十分薄弱,對地區創新體系建設的支撐能力有限,主要問題在于科技與產業的脫節問題比較嚴重。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最主要環節,西部地區的科技成果主要來源于高等院校和國家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多數不設研發機構,科研、生產獨立運行的體制和機制導致了科技與產業相脫離的現象,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的程度比較低。雖然西部在許多產業領域擁有一定技術優勢,但由于科技成果向生產轉化的渠道不暢,以致其科技優勢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7.人才問題比較突出
西部大開發科技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從我們的研究報告中可以發現,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本儲備與人口比是最低的。造成西部地區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客觀原因在于條件較為艱苦、待遇較低,經濟較落后,吸納聚集人才的能力較弱,客觀上造成長達近30年的“孔雀東南飛”現象,而因經濟落后造成的教育投入不足進一步造成人才不足;其主觀原因在于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政策規定多而落實少。雖然國家近年來通過對口支援,加大對西部地區教育投入,鼓勵大學生、留學生、東部人才去西部開發創業等措施,加上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西部人才流動的宏觀環境不斷改善,人才大量外流的現象已經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從整體看,目前西部地區人才隊伍建設仍面臨基礎不夠雄厚、高層次優秀人才緊缺、科技隊伍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的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