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面積會否縮水?
在網友“若漁”看來,北京此次房價新政,留下一個重大的產權空白,即公攤面積的歸屬權自此之后該如何界定,又該如何使用?由此產生的收費行為又該如何計算?以前,業主尚可通過贖買取得對分攤面積的共有權和支配權,但在政策實施之后,公攤面積到底歸誰所有?若開發商以分攤面積不屬于業主為由,將其中的設施對外展開商業操作,是否違反《物權法》?凡此種種,房價新政都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或者可能的方向。
網友“南二舍”說道:公攤面積一直是爭議之地。以前橫豎我是交了錢的,這還尚有產權爭端,如今賣房只算套內面積,豈不是更讓電梯間、走廊這些小角落云遮霧繞?購房者不是不愿意付錢,只是怕付冤枉錢。按套內面積付款,心卻不安穩,總覺得老鼠拖油瓶,大頭還在后面。
網友“太行老夫”好像是個專業人士,他指出,公攤面積涉及數十個子項目,購房者很難一一搞清楚。就連專業測繪機構進行測算,也會出現極大的誤差。兩個都具有資質的測繪機構給出的結果經常會相差10%以上,有的甚至相差50%。在開發商提供的施工圖有可能被做手腳的情況下,測量的精確度很難達到5%。按套內面積計價后,對于開發商來說,公共區域或成雞肋,開發商如果在戶型上大做文章,例如墻體變薄,不作隔音處理等等。樓盤的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性機構,可能也會縮減,從而給業主的日常生活造成諸多不便。
網友“牛建軍”就認為,要讓老百姓從套內面積計價里得到實惠,就得把公攤面積這事說個清楚。
政府加強監督管理很重要
網友們一致認為,雖然新的房屋銷售新政看起來很美,但要讓消費者都享受到實惠,還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出臺配套的制度與措施,讓政策落到實處。
網友“最長的一碼”就覺得,為了保證買賣雙方的公平競爭,政府應該向前邁出一步,做好監管者的角色。當一個新規出來以后,要緊盯雙方策略上的一舉一動,謹防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和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一方在經濟利益上掠奪另一方。
網友“風鈴滄海”認為政府應盡快出臺配套性的制度與措施,防止開發商轉嫁成本。網友“中光”說得更直接:要防止開發商為謀利而縮小公攤面積,降低購房者的舒適度;防止開發商在共用面積上做手腳,欺騙消費者。
有業內人士稱,北京早在2005年就提出要以套內面積計價,但時至今日才以法規的形式正式公布,可見還是有難度。按套內面積計價,牽一發而動全身,物業管理費如何交,已售住房上市交易怎么辦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有明確的配套細則,避免出現混亂。相關部門應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做好銜接工作,使得這一房地產新規最終落到實處,使房地產市場更為規范,讓消費者從中受益。(莊瑞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