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汽車企業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海外資產收購對中國車企來說已經不是新鮮事了。然而,從已完成的上汽收購雙龍、南汽上汽攜手收購羅孚,到如今的北汽收購歐寶半途折戟、騰中收購悍馬前途未卜,中國車企在對外擴張欲望不斷膨脹的同時,也走到了海外收購的三岔路口:收或是不收,還是有選擇的收?這成了中國車企必須面對的問題。
上汽收購雙龍——
收購成功但血本無歸
2005年1月,上汽用5億美元收購了雙龍48.92%的股權,這是中國汽車企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筆收購,但最終卻以上汽遭受巨額損失、雙龍進入破產保護程序而告終。
有專家認為,這是上汽不了解韓國本土的工會情況造成的,但雙龍因產品結構過分倚重SUV等高油耗產品而逐漸被市場拋棄也是不爭的事實。2009年4月,上汽公告顯示,被雙龍吞噬的2008年利潤高達30.76億元。這筆學費著實有點貴。
北汽收購歐寶——
理念不同的失敗
北汽最終未能成為歐寶的新主人,總裁徐和誼的聲明很明確,雙方在知識產權方面談不攏,而這恰恰是不少海外汽車企業在中國企業收購案中最關注的問題。
同樣,在吉利涉及的VOLVO收購案中,VOLVO汽車工會負責人上周表示擔憂,如果沃爾沃進入中國的話,考慮到成本因素,其生產也將遷往中國。除本國失業問題外,“沃爾沃可能無法從供應商中獲得關鍵技術,并將被排除在歐洲研發合作之外。”
專家認為,目前一些中國車企仍把海外收購簡單看作是“買下來,把生產線搬到中國去”。而實際上,先不說生產線能不能搬走,就是能搬走,包括與當地經銷商的合同以及當地政府希望的穩定和就業等問題也無法解決。這也正是為何一旦有歐美企業加入競購,中國企業基本上就沒有機會的原因。
南汽上汽收購羅孚——
終于看到希望的田野
這里總是還有一個好的結果:上汽和南汽在羅孚破產后收購到的資產和品牌最終融合到了一起。最新的消息顯示,上汽榮威品牌已在今年上半年走出虧損,并實現了盈利。在收購完成3年后,榮威550的熱賣終于讓上汽自主品牌負責人松了一口氣。
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車展上,榮威和名爵終于聯袂出演,共同推出了數款新品,且都將在明年年初上市。
上汽和南汽是在羅孚完全倒閉后采取的收購。相比之下,仍有設計開發、生產銷售能力的薩博、VOLVO,中國車企的機會不容樂觀。
騰中重工收購悍馬——
可能發生的蛇吞象
作為中國汽車業興旺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這里還要提出來的是騰中重工——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地方性企業,要在今年收購全球知名的悍馬品牌。
騰中收購悍馬意向公布接近兩個月,但取得的實質性進展寥寥。有消息稱,有關部門仍在對這宗交易進行審批,而政府部門顯然也對此項收購擔憂重重。但讓人屢屢意外的是,“騰中買馬”雖然不被國內輿論看好,該交易卻似乎在暗中一步步向前推進。最近有消息稱,騰中要在海外成立公司,離岸收購悍馬,且獲得了境外資本巨鱷的支持,這為其“買馬”再布下一局。可能發生的“蛇吞象”事件也讓業內了解到一件事,只要膽子大,后臺夠硬,那么收購通用都不成問題。
海外收購真的不差錢?
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車企能出口幾千輛車,甚至幾百輛,也要當著大新聞炒一把,很多人就以為,買下這些海外汽車品牌后,便可順理成章地借船出海。但事實真的如不少企業所對外宣傳的:中國汽車企業海外收購不差錢嗎?
應該透過表面看本質,那些插著草標叫賣的汽車品牌,不知道背后還有多少債務,買下它們就連帶著肩負起了更多的債務,這樣一來收購成本會成倍上漲,這可能是收購之前成本的幾倍甚至是幾十倍。其次,中國企業還要支付龐大的研發費用和新產品全球推廣費用,目前的中國企業又有幾家有這樣的運作實力和經驗?所以,眼下這些看起來誘人的價格只是看上去很美。
中國車企并購國外汽車企業的第一大單應當是上汽收購韓國雙龍,結果卻讓上汽吃盡苦頭。現在,手握MG和原羅孚幾乎全部資產的上汽也只是努力把榮威和MG在國內做好,遲遲未敢大手筆進入國際市場。
當然,還要說一遍,中國車企如果真的想買這些海外資產,首先就要解決錢的問題,不光是收購一次的問題,而是后續的所有資金問題。二是要捋清收購的思路,要把它們當成國際品牌來買,也當成國際品牌來經營。如果現在做不到,就要慢慢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