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國東北十強縣(市)
評價中心將參加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東北三省的縣(市)單列出來,按照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行排列,評價出東北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十強縣(市),簡稱中國東北十強縣(市)。
中國東北十強縣(市)是:遼寧瓦房店市、遼寧海城市、遼寧普蘭店市、遼寧莊河市、遼寧大石橋市、黑龍江肇東市、吉林延吉市、遼寧東港市、吉林前郭縣、吉林磐石市。
中國東北十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78.06萬人,地區生產總值281.88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9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01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0.33%、22.45%(當年價比,下同)、27.33%、14.72%、13.80%。
在第九屆評價中,吉林延吉市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
第二部分 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評價
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評價是從“城鄉、區域統籌”、“強縣富民一致性”和“科學發展環境”等三方面來開展的。
一、進行“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研究。
縣域是區域統籌的基本單元,是城鄉統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臺。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結合城市群和區域發展一體化規律,進行“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研究。
所謂“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就是在某一區域內,地理位置相連、經濟總量或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相當、經濟發展方式相近的幾個經濟強縣組成的集合。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慮:一是淡化相鄰經濟強縣的非正常競爭,促進經濟強縣之間的經濟協作;二是促進政府轉變職能,促進“強縣”與“富民”相統一;三是打破行政區劃,推動城鄉統籌和區域統籌,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四是有利于推進城市群建設,提高整個區域的競爭力;五是促使縣(市)在大區域中正確定位,促進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
現在比較成熟的“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有:蘇南組團(無錫江陰市、蘇州昆山市、蘇州張家港市、蘇州常熟市)、蘇中組團(南通通州市、南通海門市、南通啟東市)、蘇北組團(鹽城東臺市、南通如東市、南通海安縣、南通如皋市、泰州興化市、泰州姜堰市、鹽城大豐市)、中原組團(洛陽偃師市、鄭州新鄭市、鄭州滎陽市、鄭州新密市、許昌禹州市、鄭州登封市)、膠東組團(青島即墨市、青島膠州市、青島膠南市)、浙北組團(嘉興海寧市、嘉興桐鄉市、嘉興平湖市、嘉興嘉善縣、嘉興海鹽縣、湖州長興縣、湖州德清縣)
浙江省嘉興市和湖州市城鄉統籌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一是縣域內的城鄉差距非常小,均在1.9-2.1之間,并且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3.31。二是縣域之間的差距小,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均是A+級I類。
二、開展“強縣富民一致性”評價
為了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做到“強縣”與“富民”的統一,進行“縣域經濟強縣”的“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是以“居民收入水平”為基礎,結合消費、儲蓄、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等方面來開展反映富裕程度的測評工作。相對富裕程度為全國的區域統籌發展工作提供參照尺度。
在第九屆評價中,全國縣域經濟強縣共310個,其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等級分布是:A+級91個,A級64個,A-級99個,B級56個。報告顯示:第九屆的“強縣富民指數”為109.82,比上屆提高了2.26個百分點,“強縣富民一致性”得到改善;同時“強縣”與“富民”不一致的情況還繼續存在。
縣域經濟發展為縣域統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江陰模式”,就是江陰市在強縣富民基礎上“建設幸福江陰”,提高“幸福指數”,是科學發展觀在江陰的實踐和探索。陜西省神木縣推行“全民免費醫療”,一個原國家級貧困縣的社會公共事業從相對落后狀況迅速跨越到相對領先局面的“神木現象”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總結和積極評價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