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一、全國縣域經濟單位
參加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縣域經濟單位不包括縣級市轄區,共有2001個(2008年底),其中縣級市367個、縣1462個、自治縣117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2個、林區1個。
二、縣域經濟強縣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強縣包括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西部百強縣、中部百強縣和東北十強縣,共有310個。
1、縣域經濟強縣總量規模
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總量規模是:數量占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的10.84%;縣域總面積約108.61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1.31%;人口約為22047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6.60%;地區生產總值約為67638億,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2.5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約為3500億,占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12.22%,見圖-1。
2、縣域經濟強縣發展水平
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發展水平是: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3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65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14680元,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見圖-2。
圖-1 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總量規模在全國經濟中格局
圖-2 全國縣域經濟強縣與全國發展水平對比圖
縣域經濟強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的現象也反映出縣域經濟強縣是處在中心城市和一般縣域的中間層級,“城市水平”比不上中心城區,“農村水平”好于一般縣域。如何加強縣域經濟強縣的地位和發揮縣域經濟強縣的作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大問題。
縣域經濟強縣是縣域經濟工業化、城鎮化的先行者,其地位高、作用大。縣域是城鄉融合區域,也是“三農”的集中區域。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集合。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維和新切入點。把“三農”問題放在一個縣域上來考慮,增加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非農”和“區域”兩個手段。可以說“縣域問題”是一個“大三農問題”。
3、縣域經濟強縣成為保增長的生力軍
在金融危機中,縣域經濟強縣成為一大亮點。縣域經濟強縣扎根國土,體現國情,運系國脈,危中求機,外拓內聯,上接下達,城鄉聯動,成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生力軍。
縣為國之基。金融危機下,外向度較大的中心城市經濟首先受到沖擊,大量的農民工返回縣域。縣域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緩沖區域。縣域經濟發展為解決“縣域問題”提供了基礎。縣域經濟強縣表現突出,經濟發展速度快于全國平均水平,見圖-3。
圖-3全國縣域經濟強縣與全國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圖
一些省份發布的縣域經濟發展報告也顯示:在城鄉統籌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下,縣域經濟增長速度快于整個省域經濟。2008年,安徽省縣域經濟增長速度比全省高1.2個百分點,湖北省縣域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省1個百分點,遼寧省縣域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省5個百分點,陜西省縣域經濟增長速度(當年價比)高于全省2.79個百分點,重慶市縣域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市2.2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