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社理事會宏觀經濟政策和發展部專家Alberto Isgut博士介紹情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王慧炯先生
亞太地區目前正在經歷著一段充滿動蕩和不確定因素的時期。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為嚴峻的金融危機、糧食核燃料價格的不斷起伏和日益迫近的氣候變化災害疊加在一起,對發展形成三重威脅。亞太經社會的《2009年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和社會概覽》回顧了亞太區域的宏觀經濟表現,分析了各種外在威脅因素,并簡要提出了亞太區域各經濟體攜手應對危機、從消極承受轉向積極抵御的軌跡。
亞太區域危機頻發,面對金融危機卻顯示出強大的承受力
僅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亞太區域第二次遭受金融危機的打擊。亞太區域危機頻發,因為這一區域通過金融、貿易和投資流動與全世界的融合程度已超過其自身的融合度,因而給全球金融動蕩和蕭條反向擴散回其自身打開了通道。與此同時,由于在過去十年間貫徹實施了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改進了財政收支平衡、實行了銀行業改革和外匯儲備積累,從而為應對此類危機做出較為充分的準備,因此亞太區域對金融危機顯示出極大的承受力。
2009年的全球前景極為暗淡,亞太區域也面臨著不斷加劇的重重危機
《概覽》強調,貿易作為亞太區域增長的動力源,到2008年第四季度已經從兩位數增長轉變為兩位數下跌,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經濟衰退迄今尚未跌至谷底。隨著全球經濟前景繼續惡化,受蕭條影響的國家明顯開始訴諸于自我保護主義政策。1998年業已證明行之有效的解救辦法??大力推動出口??如今已失去其減緩經濟危機的效力。
因此,亞太區域不得不將自身作為發展的原動力。此處的不利因素是,一旦各國所實施的擴張貨幣和金融政策無法推動國內私人消費和投資,將加劇民眾回避風險的心態并對經濟喪失信心。各家銀行亦將進一步限制向家庭和商戶提供信貸,同時人們會越發擔心政府可能沒有資金實施日益擴大的救助計劃,或者公共債務的上升今后將對經濟穩定構成威脅。目前的一種明確危險是,金融危機會產生自我疊加效應,致使不斷加劇的蕭條、社會動蕩和政治不穩定轉變為一種螺旋式下跌。再加上糧食/燃料價格沖擊和氣候變化的挑戰,這一切將形成一種相互推動的復合效應,并對政策形成巨大壓力,而一旦處理不當,將會引發更多的危機。
危機提供了一個從消極承受轉變為積極抵御的良機
面對這種暗淡前景,《概覽》著重強調,主要由于中國、以及印度在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業績,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的總體增長速度仍將高于世界其他區域,從而使亞太區域得以成為2009年間全球增長的一大亮點。
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首先,亞太區域通過審慎的宏觀經濟管理,實施了擴張金融計劃,使亞太經社會的發展中國家在2009年可能出現的世界經濟增長中成為主要動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全球穩定。在各國不斷下調其增長數字的情況下,亞太區域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預測為3.6%,而各發達經濟體則為 -2.2%。這就為發展中國家相互間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開展互利合作打開了機會之門。
其次,市場運作失敗的內在風險過高,而政府傳統規管能力一旦被忽略,后果十分嚴重。這場危機使我們有機會轉變先前關于發展以及政府作用的觀念。各國政府將再次進入宏觀經濟領域,努力使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重新達到平衡。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要回到過去的模式。與此相反,政府應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著力設法與民眾結成合作伙伴,并在相互依存的基礎上,共同推進改革開發,同時致力于相互間的多邊、區域和國家協作。為把跨越各國和各社會以及跨越時間的數代人聯系起來,各方需要積極發揮領導作用,推動設計和創建更具包容性的和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而亞太區域若能同心協力、一體行動,必將能夠成為這一進程中的一股中堅力量。(中國發展門戶網 黃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