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商務部通過了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案,在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時,外國政府就不會從國家安全角度進行審查了嗎”
這本是一起普通的商業收購案,因為沒有通過商務部的反壟斷審查,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3月18日下午,商務部公布了裁決結果后,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迅速成為各大媒體的焦點。對商務部禁止收購的裁決,立場不同的人爭相表達著不同的看法。
“我覺得媒體評論這件事時,已經把意義走‘歪’了。”北京大學經濟法研究所所長、《反壟斷法》審查修訂專家組專家盛杰民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外媒抬出了“貿易保護”
在各種質疑的聲音中,外電對于此事的態度尤其值得玩味:美國《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各大財經媒體幾乎眾口一辭地認為,此舉是出于貿易保護主義的考慮。
《華爾街日報》引用市場咨詢公司的數據來說明,可口可樂與匯源在中國軟飲料的總體份額“很難說明是具有壟斷性,因此否決這項交易令中國的外資企業感到大惑不解”。
報道引述律師和投資銀行家的話說,“這項裁決是中國《反壟斷法》的牛刀初試,它損害了中國政府反對保護主義障礙的公開立場。”彭博社則引述分析人士的話說,“這似乎與中國的最佳利益相悖,而對貿易保護主義者有利”。
即便商務部和外交部后來都出面澄清,收購匯源案被否與貿易保護和外資在華政策無關,《華爾街日報》仍然堅稱,“這一決定可能會成為對海外投資者的一個警告,表明中國可以利用反壟斷法對收購交易施加沉重壓力,甚至完全否決交易,尤其在人們擔心領先民族品牌流失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擔心示范意義
“發達國家注重法治,中國《反壟斷法》第一案是這樣判的,他們認為,以后類似的案子都會是這樣的結果。”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給《國際先驅導報》分析,外電的態度反映出他們對于今后外資在中國并購行為的擔憂。
歐盟商會的態度印證了金柏松的分析。就在裁決公告僅僅4個小時后,本報記者就收到了歐盟商會對此事的評論郵件,其中的表達很是委婉:“支持中國商務部在裁決中所述的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的審查目的,但實現這一目的的最佳實現方式應該是通過放寬限制、增加透明度以及降低進入市場和擴大投資行為的門檻,歡迎更多的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歐盟商會新聞官表示,歐洲企業在華發展與可口可樂等其他外國公司遇到的問題差不多,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是中國實施《反壟斷法》之后的第一個披露的外資收購內資項目,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大試驗。
而盛杰民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實際上,《反壟斷法》側重經濟分析,對具體案子的判定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即便可口可樂并購匯源“第一案”,也很難從中判斷未來的執法方向。
并非針對外資
值得關注的是,外電評述的另一個焦點是對中國企業的副作用。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可口可樂并購匯源遭否,將給中國的海外投資帶來負面影響,特別是“中國鋁業擬議的195億美元投資力拓的交易”。《泰晤士報》的評論更為直接,“對中鋁入股力拓持反對態度的澳大利亞人可以歡呼了”,“澳大利亞人絕對不希望主要戰略資產被收購,現在他們得到了更充分的理由”。
“難道商務部通過了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案,在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時,外國政府就不會從國家安全角度進行審查了嗎?”對于外電的種種說法,《反壟斷法》起草專家組成員、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教授王曉曄很不認同。
王曉曄認為,商務部的裁決僅僅是執法機關出于保護市場競爭的目的做出來的,并不是針對跨國公司,也不會影響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這件事不存在對跨國公司的偏見。”盛杰民也持相同觀點。“貿易保護主義、民族品牌,這個案子還談不上那個高度,而是商務部從競爭的角度對一起正常的商業并購行為進行的判定。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在于給《反壟斷法》做了一個普及,僅此而已。”盛杰民說。(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張皓雯發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