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規劃出臺 拉動經濟走出低谷
自1月14日至2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先后審議并原則通過汽車、鋼鐵、紡織、裝備制造、船舶、電子信息、石化、輕工業、有色金屬和物流業十個重要產業的調整振興規劃。
中國政府為什么在此時密集推出產業振興規劃?目的是什么?十大產業的選擇標準是什么?產業振興規劃的關鍵點有哪些?被寄予厚望的產業振興規劃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
世界金融危機加速政策出臺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如今日漸顯現。國外需求急劇減少,中國企業訂單明顯減少,現金流瀕臨斷裂。與此同時,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和庫存增加導致成本提高,大部分企業經營環境惡化,珠三角、長三角出現大批企業倒閉,農民工“返鄉潮”和“二次返鄉潮”。中國經濟面臨嚴峻考驗。
業內普遍認為,此時中國政府出臺的這一系列振興規劃正在成為拉動我國經濟走出低谷的巨大引擎。
為何會選擇振興這十大產業來拉動中國經濟?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選擇這十大產業主要著眼于兩點:第一是重要性。這些行業都屬于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工業產值和國家稅收的主要貢獻力量,吸納就業人群的主要渠道,是拉動GDP增長的主要行業,對經濟發展影響巨大;第二是問題突出。這些行業都在近些年開始出現產能擴張過快、供給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結構不合理,低端耗能和污染嚴重等問題。由于依賴出口程度較高,它們都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較大沖擊。”
針對這些行業存在的問題,已出臺的振興規劃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比如鋼鐵行業規劃中提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產能,不得再上單純擴大產能的項目。電子信息行業振興規劃通過6個工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實現重大科技項目的突破。鼓勵紡織業、鋼鐵業、裝備制造業、汽車業企業聯合重組等等。
并非短期政策 著眼長遠發展
縱觀已出臺的行業規劃,有分析指出其首要著眼點還是共克當前的難關。降低汽車購置稅,“汽車下鄉”,“家電下鄉”,鼓勵加快老舊船舶報廢更新,凸顯出擴大內需的新方略;支持建立出口基地,增加出口信貸,降低出口退稅,則明確了“穩定國際市場份額”的思路。此外,以提高出口退稅率一個百分點鼓勵紡織企業出口,給企業直接支持,從而穩定紡織行業兩千萬人的就業,可以看出“保就業”、促民生意圖明顯。
李稻葵認為:“此次產業規劃政策的思路是和以往有一定延續性的,不能簡單視為為防止經濟下滑而突擊制定的短期經濟政策。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促使中國政府加快了產業振興規劃的推出,但其目的和意義遠不止于眼前的‘救急’。”
對此,他進一步分析說,中國經濟一直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其原因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缺乏核心技術,處于產業鏈低端,附加值低;二是高耗能造成高污染,能源浪費嚴重;三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產能過剩,行業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四是產業集群度低,產業鏈不完整。“從此次出臺的產業振興規劃可以看出,政府的長遠目標應該還希望通過淘汰落后生產,鼓勵科技創新、兼并重組來最終實現多年來一直倡導的產業提升和優化布局,從而使中國經濟真正既大又強。”
隨著產業振興計劃的不斷公布,相應的行業和相關的個股都得到振興計劃的利好預期,表現優異。汽車銷量開始回升,鋼鐵出現價格回升,擴內需效果初步顯現。近期民營汽車企業紛紛宣布意圖海外并購,中國鋁業收購力拓股份,都可看作是政策導向的結果。(記者 吳月輝)
|